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完善產業結構和基礎設施

發布日期:
點閱率:2,022

金門的活牛因無法外銷,市價低迷,金門縣政府日前宣布推動「牛隻保價收購」,攜手良金牧場協助養牛戶,透過金門牛肉品加工業者,首批收購100頭,預計產出2萬5千公斤牛肉的料理包與牛肉乾,縣府僅花了70萬,就讓金門的牛隻價格止跌回升,不少飼牛人都說,很有感。
保價收購對金門鄉親而言並不陌生,長期以來,金門本地生產、釀造高粱酒的原料高粱、小麥,便是採用保價收購的方式向農民採購。在台灣也有類似的例子,台灣甚至還是世界上唯一仍在實施稻米保價收購的國家。當然,每一項政策的執行都會有一體兩面;保價收購政策用得好、用得即時,對目標群體的幫助絕對是顯而易見的,但如果變成一種不考慮基礎建設與環境變化的常態措施,也可能變成長期性的負累,讓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在金門,也曾有許多對保價收購政策的討論。眾所周知,高粱、小麥都是金門很重要的經濟作物,但大家也知道,就算是金門全島都種上高粱、小麥,還是不足釀酒所需,因此,對外特別是面向國際市場進行採購是絕對必需的,也因此會造成本地與外來原料有著很大的單價差距,這時為了保障本地農民辛勤的勞動成果,保價收購便有其必要性。的確,想讓農民賺錢、養活自己與下一代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讓農產品能賣個好價錢,在政府財政能力的範圍內,保價收購的確是一個非常有效且即時性的手段,但我們要強調的仍是「財政」與「救急」的前提;如前述,金門活牛因無為法銷台與疫情攪局,造成市價的大幅滑落,此時政府採用保價收購便可以讓金門的牛隻價格止跌回升,並進而確保養牛產業規模與飼牛戶生計,可說是小投資大收益,但如果是「倒因為果」,為了保價收購而造成「產銷失衡」,似乎就得不償失了。
所謂的「產銷失衡」就是「供過於求」,導致農產品無法以農民預期的價格賣給消費者;但農產品產量受天候、疫病等環境因素影響而起伏的特性,又讓價格比一般商品更容易劇烈波動;因此,由政府扮演救火隊角色,在產品滯銷時,設法為農民拓展銷路、提供農民補助的作法,便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但在台灣的狀況有時卻並非如此;如果保價收購不是在「互蒙其利」的基礎上從事交易,所謂的「保價」便可能淪為替特定人士「保駕」,如此,便有進行檢討修正的必要。
對金門而言,保價收購最主要的目的是確保土地農用,增加農民收益,就此,縣府自然也在財政額度內訂定有上限,以確保一定的產收平衡;但事實上,我們也理解,其間仍然有必需被檢討的空間,諸如:收購價格應與成本結構、產業環境的密切掛;揭露資訊、監督有無不當獲利的有效措施;完善的產銷基礎建設,協助農民連結消費者的有效作為等等,只要把這些工作都做好了,就可以不必過度干預市場價格,也就能保障農村的多元發展與農民更好的收益。
中國有句典故:「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政府每年無論如何都要花上億元補助,與其補助產品,不如拿來改善產業結構和基礎設施。在農田適地適作、增加農民收入、營造金門特色農村的前提及原則下,或許也正如我們對金門養牛產業的關注與投入一般,還有很多事需要我們更積極、更義無反顧的去做。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