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戰地研究是追求和平的途徑
20世紀中葉以降,金門列島從臺灣海峽的邊陲島群成為國際地緣政治及國內軍事統治的前線。在這個長時間的戰地歷史中,來自各地的不同社群共同生活在封閉地理空間,遭遇共同的歷史經驗,當然也有著文化衝突及適應的社會過程。而這種國際關係、國家與地方社會三者互動而產生的戰地文化。這些既屬於地域史,也為國族史、世界史的一部分。
晚近以來冷戰史的研究受到學者的重視,公部門也陸續投入資源彙編相關史料,亦引用數位典藏技術來保存檔案。與冷戰時期金門有關的資料庫、檔案彙編甚至是數位史料陸續見諸各圖書館、入口網站,如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二期計畫」下,將臺灣電力公司林炳炎先生攜回之美援時期重要的企劃主管狄寶賽(Valery Sergei de Beausset)之手稿、日記、剪報、影片等史料彙整成「狄寶賽文庫」,將影像數位化典藏,廣為研究與教學之用。
此外,國史館典藏的《蔣中正總統文物》、《蔣經國總統文物》、《嚴家淦總統文物》、《陳誠副總統文物》等電文、書信、報告等一手檔案,出版了《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系列,也不乏金門戰地歷史之記載。其中《中美協防》三冊彙編包括了中美協防、國際經濟合作、軍事整備與國防建設、臺海危機等重要議題;《臺海危機》二冊收錄兩次砲戰危機的戰情、防務、運補情況及國際輿情與海峽情勢等;《嚴家淦與國際經濟合作》則包括財經交通、國防安全、外交與國際事務、美援等。該冊收錄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典藏《外交部檔案》與《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檔案》。這些彙編係與國際冷戰時期臺灣本島、金馬相關的國內檔案。史料詳細呈現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等重大議題如何因應國內外情勢的迅速變化。加強這方面的研究,「讓證據說話」,可以還原這段時期諸多重大措施的史實,並解決國人對歷史議題看法之爭議與歧見。
而美國典藏之冷戰檔案與影像資料,呈現了當時以美國為主的冷戰史觀點,包括中情局、國務院的評估及美國層峰的決策,以及國際輿論、國內輿情等看法,進而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冷戰熱區」金門的歷史角色。這些典藏檔案呈現美國對1950年代二次臺海危機的介入,以及對國府、中共的外交決策及其演變過程,當然也看到金門軍事現代化建構的外部資助。這樣的討論,不但可補充我國既有軍事相關史料或戰地政務檔案之不足,或是提供了常規戰爭史、戰地政務研究之外的新視角,為金門的戰地社會研究帶來新的研究課題及素材;同時,也可探究當時美國的東亞政策、中國政策,從全球冷戰的宏觀視野理解臺澎金馬的現代史,進而勾勒冷戰時期冷戰島嶼之地域社會形貌。
國內外學者所出版的專書,已經提供了我們對於冷戰金門的國際地緣政治、地域社會的影響等議題,一些更深更廣的看法,包括宋怡明、李仕德、鄭有諒、黃奕炳、江柏煒等人的專書或論文都值得重視。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應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從全球史的脈絡講述金門在地歷史,重新認識金門是一把重要的鎖鑰。深化金門戰地研究,也是我們面對歷史、追求和平的必經途徑。戰爭的歷史固然走遠,但戰地記憶的講述、傳承、紀念與借鏡,是避免集體失憶的不二法門;同時,戰地文化遺產的保存與活化,不僅是昔日為了防禦、心戰等目的之軍事構工等硬體空間的保存,更重要的是歷史文化的價值與意義之再現,特別是傳達追求和平的普世價值。
金門的戰爭與和平經驗,放在今日新冷戰的國際局勢下格外具有啟發。它不只可以提供臺海和平的參考,也對韓半島、日本沖繩等問題有所助益。紀念八二三,這可以是一種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