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施政的「文化與文化資產影響分析」

發布日期:
點閱率:3,210

早年的傳統社會裡,教育的普及率不高,知識的傳播速率不快;許多的生活觀念宗法倫常,藉著村約鄉規、長輩們口傳心授,甚至於廟宇祠堂雕刻彩繪的主題,抑或傳統藝術的戲文劇齣;潛移默化影響了千百年來的社會形態與結構,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是我們重要的文化傳統,也是一個重要且持續進行中的活態遺產。
 這些重要的文化,在教育水準提昇資訊傳播普及的現代化社會中,受到了以經濟發展為主流的挑戰,明顯的基於弱勢需要保護;這是一種在金門、台灣、中國以及全世界都面臨的威脅與挑戰。
 保存文化,首先必須釐清重點在保存文化的「價值」。這項價值寄託在有形的建築、空間環境及其所承載的語言、行為、活動等共同呈現,整合保存才能體現完整的價值。其次,保存這些價值,需要對價值有清楚的認知與合宜的行動,例如一座傳統木結構的祠堂廟宇,名為保存卻大肆翻修為鋼筋水泥形式;這種在過去頗為常見的舉措,現今很可能就必須再次檢視是否愛之適足以害之,藉保存之名而減損了價值。第三,我們應深切瞭解保存不單單是文化部門或所有權人的責任,需要公部門各機關單位和民間相關社團的合作,才能永續的推動。第一項的議題對於整體價值的認知,在近年間透過多項活動宣導已逐漸改善;但是在後兩項保存的實務與支援系統的認知以及整合行動上,權利關係人是否有清楚的觀念,和足夠的知識共同合作,都是十分關鍵且亟待解決問題。
 太多的知識和技術的「本位思考」是跨域合作的天敵,「理所當然」的「爰例辦理」則是阻礙前進的絆腳石,必須透過主政者的決心,對公私部門持續的溝通及教育訓練才可能有機會改善。
過往瓊林多座國定古蹟外牆直接釘附管線,破壞牆體並影響外觀,原本都是政府和施工單位為地方發展進行建設的正向作法,但因主事者缺少對文化的敏感度,未能事先思考、預先準備,依既有習性逕行施作,以致造成停工、變更等損及社會成本的後果。公部門將這種基於「專業本位」的作業方式,明顯的缺乏文化的思考,卻是日常生活中一再出現的現象。改變,不必增加任何額外支出,只需要一份出自內心對於文化的關懷尊重以及合宜的施作方式。另一個案例是邱良功母節孝坊的石獅彩繪事件。節孝坊是國定古蹟,各種施作行為依法必須事先申請,石獅彩繪雖然尚未被登錄為文化資產的「民俗」,但早在相關研究中已被肯定,亦即只要「事先」提出申請,施作並不會有問題的。然而這項基本相互尊重與必須事前申請的訊息,明顯的沒有被落實告知,再次造成政府和民眾不必要的緊張。民眾保護和延續民俗的用心不容質疑,但明顯的在「被告知」的階段出現了斷層,亦即文化保存的普及教育,仍有待強化。
 金門的文化資源相當豐富分佈甚廣,公私部門幾乎各種大小計畫或建設工程,不可避免的都涉及實質的有形、無形文化或是整體環境視覺景觀以及可能的聚落防災等議題。我們期待各公私部門在擬定或審核各項計畫、工程中,都列入類似「文化與文化資產影響分析」的項目,再三確認是否做了應有的調查、評估、溝通,提出合宜的作為以及必要的申請等程序;重點在不止於無害通過而要對文化能有所助益。這項工作對其他縣市或許沒有特別的需求,但對於金門而言,都是相當必要且迫切的。
對於民眾主動且持續的溝通宣導,則是另一項需要努力的挑戰,既往類似工作並不少見,然而面對社會快速變遷的情況,如何透過各方資源整合,持續盤點並規劃對民眾的文化與文化資產教育,也是一項施政的文化作為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