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建構共融式/親子公園 營造地景生態遊憩

發布日期:
點閱率:3,036

金門到處有綠地,各社區雖然有許多陽春簡易式的罐頭遊具設施,長期以來缺乏完善規劃良善的休憩設施,但是隨著法令修正與設備老舊也造成公共安全疑慮,破碎的休閒綠地早已不符合鄉親的需求。因此縣政府重視整合各方意見,自去年起進行縣內共融式及親子公園的規劃,定調在乳南營區藝文特區基地建置縣級共融公園,同時也在五鄉鎮規劃與社區、學校整合,並結合當地特色建置公園,已匡列經費,在分區分級、資源統整運用的概念下,每個鄉鎮設置一處共融、親子公園,希望可以營造一個讓零至99歲的民眾,安心遊戲、運動休閒、親子互動,更有良好地景生態兼具的遊憩好場所,給縣民更好、更健康、更活力的幸福島嶼。
縣長楊鎮浯指示各鄉鎮推動共融式\親子公園,考量應具教育、文化、休憩等多元功能的發展,多方面符合五鄉鎮使用需求建置,在審慎評估比較多處備選方案的地景環境、鄉親可及性及區位利用性後,才擇定了這五處合適場域,以縮短城鄉發展差距,分別為西半島的「金城莒光湖共融式公園」、東半島之「金湖湖幼共融式公園」及烈嶼的「烈嶼習山湖共融式公園」;金沙與金寧親子公園,則分別位於「金沙國小」校區前後兩區之綠地空間及「金寧中小學區」東南側,與校園空間相結合的概念下設計開展計畫,未來各區設施建置,將採分階段、低開發及環境共融方式進行,為各鄉鎮打造共融式的親子公園,其中金城莒光湖、烈嶼習山湖共融式公園,以及金沙親子公園最快在一年半內就能完工。
透過全島既有設施資源盤點,其中以藝文特區最受矚目,因其地處金門本島中心點位置,交通便捷,幅員開闊,現址場域地形變化及生態多樣,地下軍事坑道密集,且整體地景地貌保有戰役史蹟風貌,設定美術館、圖書館、親子休閒館、地景公園、共融公園等設施服務機能,以「公園中的圖書館、森林中的美術館」為目標,搭配現地地景特色融合佈設;建築空間運用採資源互補、多元機能及環境友善設計理念,融合地景地貌,適切配置量體,不以空間使用最高效能為優先,以保存珍貴的軍事坑道遺跡,保有屬於金門特有的戰地元素及記憶,能讓鄉親在戰役公園散步時,也能走進圖書館、美術館之藝文場域,更能讓親子一同使用融合地貌景觀設置之共融式公園及親子活動之室內外休閒場地。
在共融式公園設置完成前,目前於各聚落的罐頭式兒童遊樂器材,未符合衛福部頒定兒童遊樂器材的遊樂設施管理規範,各鄉鎮優先檢討損壞或使用率太低的兒童遊樂器材,協請鄉鎮公所協調拆除。未來共融式親子公園規劃建置應該著重於增進平衡感與肢體動作、鍛鍊孩童之專注力、手眼協調等能力的遊具;為維護孩子及民眾們參與使用遊戲場的權益,建議將想像力轉化為基地手作創意,導入遊戲場的設計中,更貼近不同孩子及鄉親的使用需求。
因應金門的人口結構逐步改變,朝著高齡化社會邁進,也讓金門整體人口結構呈現高齡化、少子化等,這也意味著公共建設及開放空間服務能力與性質也必須要隨之跟著調整才行。民眾對於共融式公園的想像,針對不論老少、身障者都可以使用,在無障礙的部分需求更顯重要,對於公園的動線、鋪面等在無障礙、共通、共融性的要求標準應更加強,配合金門自然生態、環境等元素,讓更多童趣、動物性的元素加入,營造在地化特色,對長者、弱勢、幼童不分族群友善的共融式公園,提供不同行動能力、身心狀況及年齡層民眾,參與使用遊戲設施之機會及空間場域,金門是多族群共生的社會,更是一座重視人本精神的包容島嶼,樂見打造友善公共環境的遊憩願景。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