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共融公園 建立共榮新家園
金門往「福利縣」目標再邁開一大步,縣府規畫在全島打造5座0-99歲鄉親運動休閒的共融式/親子公園,其中3座最快在1年半內完工。楊縣長強調,這些友善、安全的多功能新公園,將成為大、小金門的新亮點。
據報導,縣府規畫的5座新公園是金城莒光湖共融式公園、金湖湖幼共融式公園、金門烈嶼習山湖共融式公園和金沙親子公園、金寧親子公園,目標是提供大人和小孩的遊戲、運動休閒及親子互動場所,同時兼有地景生態,也可成為打卡推觀光的好地方。
事實上,現在大家談到兒童遊戲場印象中大多是罐頭遊具與破碎的休閒綠地,精緻一點的,則有連鎖店體系的遊樂場。但不論是那一種樣態,稍微有點年紀的朋友應該都會發現,現在的遊戲場在質和量已經有了急遽的轉變;以前的遊具或許比較簡陋,但參與者在其間展現的蓬勃笑容與堅實情誼,卻是翻倍的;至於商業化的遊戲場,在以往訴求的更是特定族群,其立基於村里社區、顯揚在地情感的機能亦是無從比擬的。但曾幾何時,我們周遭的遊戲場或許變多了,但卻更細碎了,更加形同「雞肋」,這可能與現代人休閒生活型態的轉變攸關,但也代表著在地情感與關聯性的日趨淡漠;當我們對立足的土地不再關心了,便很難尋回推動在地改造與前進的「默契」,也直接造成了更多權管部門的「便宜行事」。因為關注及使用率低,所以「有就好」取代了「要更好」,現下的社區鄰里更因此充斥著許多樣貌一致、功能類同、養護馬虎,卻美其名為社區共融點的遊戲空間。或許把孩子往哪裡一丟便能解決某些人的某些需求,但更大、更重要的需求卻被掩蓋了,實為目標錯置。
的確,大多數的人都會認同「遊戲場」是兒童發展的重要環境。在遊戲場當中,孩子們聚在一起,他們自由奔跑、跳躍、創造、想像並建立人際互動;在遊戲、玩樂的過程中,孩子們相互學習模仿、發展各種感官與認知能力,認識彼此之間的相似與相異之處,學會尊重與包容,是每個孩子,乃至成人都應該學習的功課,但現代化的腳步是不可逆的,也因此更需要我們放慢腳步、彎下身軀傾聽更多的聲音及需求;基此,以多元友善環境、都市空間美學和自然感官體驗為設計主題,規畫提供不同行動能力、身心狀況及年齡層民眾,來使用安全、多樣的遊戲設施及空間場域的訴求便被凸顯出來,人們也終於發現遊戲場缺乏無障礙環境設計,遊具的選擇也沒有考量到身心障礙或特殊需求兒童的需要,使得他們及其家屬身影在「遊戲場」逐漸消失的事實,「共融式遊戲場」的概念與需求於是應運而生。
「共融式遊戲場」觀念在歐、美、澳洲等地已行之有年,亞洲包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等,也受到這股風潮影響,開始逐步建置「共融式遊戲場」。台灣則是台北市自105年起,率先推動「Play for All」政策,帶動其他縣市陸續跟進,成為我國推動共融式遊戲場的先驅。金門如今「起步」,看似有些晚,卻無礙於期待其彰顯更多的在地特色,發揮更好的在地凝聚及社造機能,畢竟童年只有一次,保障所有兒童享有平等的遊戲權益,不容打折扣,而我們的家鄉也亟需標誌性的物件及參與,並藉此建立共榮(融)的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