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高齡長照 健全社會發展
金門是老年人口比例很高的縣市,截至今年8月,全縣人口數140,004人,其中65歲(含)以上老年達21,291人,佔全縣總人口數的15.21%,長期照護需求增加與醫療服務水準不足,為金門長期面臨之課題,因此建置金門長期照護軟硬體設備與培養所需人才,並與醫療產業配合,為地方創造就業機會,並補強民生所需之醫療服務,提升服務水準,以健全金門社會發展。
隨高齡化社會來臨所伴隨之課題便是對高齡者的照護,如何使「老有所養」乃至於「老有所用」,將取決於環境、人才、制度之建置與培養。長期照護除具備安定社會之功能外,也有市場潛力。台灣及世界各先進國家皆已先後成為高齡化社會,未來若建置完整且完善的長照系統,除可吸引在地金門和台灣本島客群外,更可吸引外國退休人士遷入,打造金門養生村。
長期照護應以服務金門在地民眾為優先,提供中高年齡族群優質養生設施與居住環境為目標,考量機構式照護、社區式照護、居家照護等不同層面之需求,強化資源整合與提升效率,以建構完整的長期照顧服務體系。
機構式照護服務項目最為完整,包含醫療、護理、復健、生活照護,多服務對醫療機構依賴度高之對象,提供機構式照護單位包括醫院、療養院、護理之家等。因部分長期照護需求之滿足仍須藉著機構式照護來完成,故長期照護系統應優先完善機構式照護,逐漸朝以居家及社區為主、住院式為輔發展。
各先進國家的社區式照護政策,均以在地老化為最高指導原則。首先應評估地區長期照護需求,設定發展目標,發展多元服務當地民眾;並連結資源建構社區照顧網路,提升服務成本效益,使長者能於熟悉的環境中享受長照服務,顧及高齡族群不便通勤及隱私。
居家照護即將服務送至家中,在家即可接受服務,未來可透過提供居家支持服務,降低對機構式服務的依賴,並建構財務制度,支持社區式長期照護體系之發展。運用智慧科技達到長照業務資訊化與雲端整合,讓中高齡族群得於家中享受預約看病、遠端監控病情,定期關懷查訪等服務。
打造金門發展成熟的長期照護系統模式,以養生村的概念規劃建置社區型養生園區,配合長期照護人才培育,以優秀之軟硬體設施,吸引外地居民或退休人士長期入住。除能使入住居民得享受與當地居民相同水準之照護服務,同時創造就業機會,與新興醫療產業相互結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推動長期照護與社會福利結合,讓使用者可從單一系統獲得資源,簡化申請流程;並整合分散在各社區的長照服務單位,建構長照服務網路,設置長照發展基金,結合長照服務網,鼓勵支持家庭非正式照顧、獎補助長照資源不足社區發展長照資源、改善長照服務品質與分佈。
鼓勵退休人員二次投入職場,此類雖已屬中高齡層族群,但仍有心可貢獻一己之力,其才能若能有所貢獻,可解決政府人手不足的問題,亦可減少照護之社會成本。一般業務如觀光導覽、節慶活動可釋出給予退休人員做為二次就職機會,於專業業務如醫療護理,可透過配套措施,給予有專業背景的人彈性工時,減輕中高齡者體力負擔。同時透過社會參與,亦可促進退休者身體與心理健康,延緩老化。
長照業務是金門縣政府,乃至全國政策都是居於重中之重的地位;金門縣在社會照顧網絡及社會福利政策方向都很明確,並盡量減少以現金發放的社會福利政策,將預算投入長輩和幼托、弱勢族群的照顧,共佈建十六處巷弄長照站及三十六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還有七十九個社區推展樂齡學習業務,執行社會參與、健康促進、共餐服務及社區初級預防照顧等業務。在社會多元情況之下,長照推動必須予以重視並與時俱進,落實在地安老服務、推動居家照顧及日間照顧等服務,來照顧社區內65歲以上長者,白天能就近到鄰近社區參加健康促進活動、共餐、預防並延緩失能活動,找出因應地方特色的彈性做法,解決新社會型態的問題,以實際作為讓鄉親感受到金門幸福島嶼施政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