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以人與知識體系為本的整合性文化保存

發布日期:
點閱率:1,904
字型大小:

2016年文化資產保存法大幅修法,其中第三條結合世界趨勢,就文化資產區分為有形無形兩類共十四項,另包括獨立的保存技術與保存者,將文化資產保存的架構梳理得相當清楚,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現行文化資產法令設計,採單一標的為主由不同的文資委員會審議後指定登錄保存;一個場域上同一批所有權人很可能同時擁有古蹟、古物或無形文資,但卻需分別召開多個不同會議,並「依法」作成多份保存相關計畫文件,這些文件明顯的應該彼此密切相關,但一直缺乏有效的規範。近年已逐步在法規中納入較大尺度與環境紋理結合如文化景觀、聚落建築群等文化資產的登錄,但同一場域上多項文資整合保存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2016年版文資法條,雖在第四條提出以系統性之間整合保存多個文化資產,以及第五條明定跨主管機關之間整合保存的重要性,但執行面的連結仍不明朗。
簡言之,上述重要的觀念或法令,都清楚的指出文化資產保存,必須採取更高視野的整合性保存觀念才能有效地推動,關鍵之一在於傳統知識體系和人的保存。
既往文化資產保存,多偏重有形的古蹟、歷史建築等修繕,這些空間承載的活動、傳統、歷史、文化,得以在「實證」的情況下,使「故事」一代代的傳頌。然而另一項相當重要的工作,即在透過修復過程,可以提供傳統技藝延續的重要機會;亦即許多寄託在「人」身上如大木、木雕、彩繪、土水等技術,以及相應的材料(磚、瓦、灰、色料等)、工具、儀式等,都可以藉著穩定的工作機會保存,這也正是保存修復另一項重要的價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0年將日本「保存和傳播日本木製建築的傳統技巧、技術和知識」登錄為世界無形文化資產,也正可說明這項工作的重要性。
同樣的,無形文化資產的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民俗,口述傳統,傳統知識與實踐,以及獨立的保存技術及保存者,無一不是寄託在「人」身上的文化和傳統。藉著對人所擁有的特殊技能的紀錄、傳習及發揚,可以保存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進而作為傳統文化傳承創生的重要支持力量。
觀察既往國內文化資產保存、明顯的側重於可於短期展現成果的有形文資古蹟、歷史建築修復工程,相對的需要長期投入方能有成的無形文資明顯的受到壓縮,非但如口述傳統,傳統知識與實踐登錄的數量極少,各地方政府所做的紀錄傳習工作也相當的不平均,有形無形間在人與知識體系的整合也一直令人憂心;長此以住,出現斷層幾乎不可避免。
金門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有形部分已指定登錄的古蹟、歷建甚多,每年更有許多傳統建築的補助修繕,可以提供多元工作機會,縣政府近年積極持續舉辦匠師培訓工作,也得到許多歷年金門文化獎得獎老匠師們的支持參與;然而如何將他們擁有傳統技藝,透過系統性的紀錄研究保存,建立知識體系作為青年匠師培訓和傳承的資源,迄今有待進一步推動規劃,這是府內各局處必須面對的整合課題。同樣的在無形部分,金門很可能因擁有太多太豐富的文化氛圍,較少考慮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傳統都可能也可以經由登錄後,作為文化傳承以及加值行銷的資源,諸如瓊林的麵線盤、全境的高粱酒、貢糖,都可考慮登錄為「傳統知識與實踐」;除了長期進行集體記憶的村史之外,還有更多由耆老保存的「口述傳統」,亟需有系統的規劃進行登錄保存。換言之,保存以人為主的知識體系是一項不容輕忽的責任。
金門何其有幸擁有如此豐富多姿的文化,也很可能因近廟輕神的心態,忽略了生活週遭的珍貴與脆弱。相較於台灣,金門有長期由府內外各個不同局處、鄉鎮公所以及民間社團投入保存的資源,逐步推動並已取得不錯的階段性成果,然而彼此之間明確的協同機制與資源共享,仍然需要更清楚的主導政策。藉著全面性跨領域的盤點,研擬以人與知識體系為本的整合性文化保存加值計畫,此其時矣。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