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普渡祭拜力求節約衛生
農曆七月相傳是民間的鬼月、鬼節,坊間民眾相沿成俗,皆以虔誠心意,備妥豐盛祭品款待陰間好兄弟,希望能為人間帶來一片祥和之氣。
農曆七月初一日相傳「老大公」開鬼門關後,眾鬼放了一個月長假來到民間作客,接受豐盛可口祭品招待。這群好兄弟在七月裡可算是最大、最威風的,民眾為了表示敬意,無不三天一小拜、五天一大拜奉侍,希望能把這些好兄弟的口糊好,寄望它們回到陰間後能說好話,多美言幾句,為人間增進福氣,這也形成了地區民間的一種特殊祭拜文化。
七月是民間一年當中祭拜天數最多的月份,也是開銷最大的節日,光是動輒祭拜門口不算,尤以初一開鬼門、中元普渡,以及月底關鬼門,這三天為了表示對好兄弟的敬意,更是所費不貲,形成莫大的浪費。幾年前,政府有鑒於此,曾經杜絕民間在祭拜上的浪費,規定七月統一拜拜日子為三天(即初一、十五、月底),主要用意在使民眾能節約開銷。
父執輩的年代,剛好碰上農業時代,地區民眾更相信怪力亂神;尤其重視神鬼之說,所以特別對於神鬼之類敬拜有加。每逢農曆七月的來臨更是隨俗大拜特拜,每次祭拜都要備妥十幾道佳餚,聊表誠意,並藉機大宴賓客,造成無謂浪費,有時因為食物問題,還鬧出病情。
時代不同了,民眾的思想也應該跟著改變才對,不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相信怪力亂神之說。即使要信也不可信得太沉迷,畢竟地區民眾還是信奉佛教居多數,跟祭拜脫離不了關係。但祭拜的方式可以有所改變,比如一些祭品不一定要煮上十幾道佳餚美食,有些可改以水果或罐頭食品,或速食成品代替之,既實惠又衛生,相信眾鬼神也會欣然接受。
民間七月拜拜旺季,適巧碰上炎炎夏日,氣溫高昇,細菌繁殖快速,煮熟食品一旦經過日晒或處理不當,即容易腐爛生菌。如果不慎食用,即可惹禍上身,對人體健康造成重大傷害,怪不得在夏日裡食物中毒的人會那麼的多。因而,「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的道理,是我們所要謹記的。
其實,藉由祭拜行動來換取鬼神的賜福,不見得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也沒有人敢肯定即能得福,那只是一種心靈寄託,一種祈福的方式。有人認為,做人只要能心存善念,無害人之心,多積功德、廣植福田,必可庇蔭子孫,福至心靈。所以無須過度迷信,太過沉迷鬼神之說。
祭拜形式更應隨著時代而變化,無論是金箔與祭品,更要重視節約和衛生原則。不但能達到祭祀目的,同時還能讓民眾吃出健康、吃出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