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第五十屆華僑節有感
今天是第五十屆華僑節,上百位金門籍的華僑經由廈門、台灣束裝返金,參加一年一度的華僑節,在這個「約定」的日子裡相邀返金「逗熱鬧」,正是身為金門人最純真的思鄉、戀鄉最真誠的表現;又欣逢雙十國慶「雙喜」的日子裡,在祝國家生日快樂的同時,我們更祝褔全體的鄉僑們闔府平安、萬事如意。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華僑為革命之母」,根據歷史記載,中華民族僑民寄身海外歷史已達二千多年,地區遍及世界五大洲。有感於僑胞對國家的貢獻,僑委會在民國四十一年提案,請求政府明定每年的十月二十一日為華僑節,並在隔年行政院第二二九次會議通過。
由於華僑節和國慶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許多華僑在返國參加國慶日大典的同時,也歡歡喜喜過著專屬於他們的節日。
金門素有「僑鄉」之稱,那是因為歷史的一段辛酸血淚史。金門由於位處邊陲小島,地瘠人貧,許多島民為了生存之計,不得不選擇離鄉背井,遠走他鄉「下南洋」、「落番」,以一己之身謀求全家之溫飽,因此,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尼等地,都可以看到金門鄉僑的身影。在那個民貧人窮的年代裡,「呂宋客」、「番邊客」是令人稱羨對象,凡是用「南洋錢」的家庭,就代表了比較好的生活環境。而金僑們在僑居地胼手胝足、刻苦奮鬥的成就,不但是為家人求得一段好日子,更是金門地區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主力,也就是說,「僑匯」照顧了無數家庭,也成就了金門的經濟。
金門人古語云:「在家千日好,出外件件難」,形容的是出外人的辛苦,更何況是遠走不同文、不同語言、不同風俗習慣的地區,金僑們做「苦力」,以一己之肩,背負浯島居民之生計與未來;金僑之與母島之功,大矣哉!
然而,金僑望鄉之路,卻因兩岸之間的隔閡,以及政治氛圍而受到重重的阻隔,當年離鄉之路千辛萬苦,而返鄉之路也難,受限於政治、經濟、交通等多重因素,僑鄉與家鄉竟真如萬里鄉關。
拜交通的發達與兩岸關係的和緩,不但讓原本敵對的兩岸人民可以交流、互訪,也讓遠居他鄉的華僑返家更自由、更便利,離鄉遊子又有何求?
今年在兩岸小三通的交流之下,首度有菲律賓金門同鄉會的華僑可以取道廈門直航返金,是兩岸交流之中的一項新紀錄,我們高興的是華僑返金有多一種的選擇,也慶幸兩岸的交流有更進一步的進展,期望於未來的是千千萬萬中國人所殷盼的「遠離戰爭、追求和平」的共同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