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必須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為金門觀光事業發展方向進一言系列之一
日前,李縣長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對金門觀光事業的發展方向提出看法,認為金門站在十字路口上,必須對未來的走向做出正確抉擇。李縣長說,依賴軍人消費的時代已經過去,只要中央的政策多開放一點,中央可以不花半毛錢就為金門帶來榮景,希望中央能夠正視金門發展困境,給金門一個確定的未來。
的確,金門自從解除戰地政務後,軍隊是大量的裁撤,駐軍是年年減少,以軍人為主的消費模式已是逐漸萎縮沒落,取而代之的是所謂的觀光消費市場。因此,金門正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必須走出一條屬於金門自己的路,尤其現今兩岸關係漸趨和緩,相信金門「非軍事化」之路,應是個必然的趨勢。對於金門觀光事業的發展,想必是會帶來正面的效果。基此,我們期盼中央的政策能多開放一點,尤其是在小三通的政策上,給予金門一個確定的未來,金門也的確需要如李縣長的施政主軸所言「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能夠在這兩岸之中求發展生存的空間裡,開創屬於自己的一個確定的未來。
據統計,至今年底推估來金門旅遊的觀光客大概可以突破到一百五十萬人次,從數字上看起來,好像觀光客的人次有增加,但是依然讓人覺得好像市場一樣是非常的低迷,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是業者的惡性削價競爭,商序混亂,造成有商機但卻都沒賺到什麼錢的窘境,旅遊的品質低落,似有殺雞取卵的味道,這對於金門觀光事業的發展,委實是項嚴重的隱憂,值得有關單位加以重視,並應謀取對策,改變此一現象,否則將使金門的觀光市場一蹶不振,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不可不慎。
以觀光的角度來談,政府應扮演火車頭的角色,除了投資軟硬體的基礎建設之外,尤應注重旅遊品質的提昇。而如何做好旅遊的品質,筆者認為除了提醒業者本身應自律之外,公權力適度的介入,應是可有效遏止不肖業者投機取巧的心態,譬如:制定相關的法令或規則,針對觀光旅遊的相關措施做一些規範,且應實施證照分級制度,並應對業者做評鑑的工作,讓不肖的業者能從市場中淘汰,以及由政府本身訓練相關的解說員,方不致產生解說員素質良莠不齊的狀況發生,對於提昇地區的旅遊品質,相信會有正面的助益。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宜蘭的觀光事業是眾所皆知相當的出名,它的成功在於政府與民間能夠緊緊的相互配合,而且,解說員的素質也是一流的,並得到官方的認可,能夠把它們的特色完全鉅細靡遺的展現出來,不管是官方的也好,或是業者,抑或是民間的文史工作者也罷,所看到的是官與民及業者連成一線,想不成功也難!
因此,我們除了要呼籲業者能夠自律之外,也期盼有關單位,能夠制定相關的觀光旅遊配套措施,使業者能夠有所遵循與規範,為金門觀光發展注入一條新的活水,讓金門的觀光能夠如宜蘭一樣,成為一個美麗的觀光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