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常懷孝思與感恩

發布日期:
點閱率:1,072
字型大小:

清明節是屬於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在傳統的祭祖、掃墓習俗中,在在表現出國人「慎終追遠、永懷祖德」的情懷,經由這些傳統習俗所延續的是中國人最為重要的美德─孝思與感恩。

按我國節慶記載,清明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大約在春分後的第十五日,正是陽曆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在民國二十四年開始,政府明訂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在這個日子裏,最主要的活動就是掃墓、祭祖。

我國的每個傳統民俗節日,都有很長的歷史緣由,也都會有許許多多的傳說,經由這些代代相傳的傳說,讓傳統習俗變得更精彩、有趣,也更豐富了傳統習俗的內涵。如說到清明節,不論是春秋時代晉國百姓紀念賢臣介之推而「寒食禁火、清明插柳」,抑或是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後,拋紙尋父母墳,這些傳說都在傳衍著教忠、說孝、講仁、求義的美德,及揚善去惡、趨吉避凶的傳統。

此外,清明節又有踏青節之稱,主要是清明節在暮春三月時節,正是大地一片生機蓬勃、萬木萌動、欣欣向榮的景象。而此時,戶外風光明媚,極適合踏青賞景;由傳統的踏青、盪鞦韆活動,也予人有著無比的活力與希望。

當然,隨著歷史的演進、時代的變遷,對於傳統習俗的看法及過節的方式,也或多或少有所轉變。但縱使歷經千年,對於傳統習俗的「主流」思想,相信也是不會改變,那就是孝思與感恩的心。

雖然說,孝道是中國人千百年來最根深柢固的優良傳統,社會上能盡孝的人還是佔大多數,也是維繫家庭親情的最大力量。但不可諱言的,這樣的思想及觀念,也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功利盛行,而逐漸式微。時至今日,社會上每日所發生忤逆雙親、不尊親敬長的事情,時有所聞;如為爭家產,不惜和老父母對簿公堂,或甚有毆打凌虐、拋棄父母的不孝行為,讓老父母無語問蒼天,甚至抱憾而終,也讓人間悲劇一再上演。試想,不能以孝事親、不能常懷感恩,即便在祭祀時是有最豐盛的祭品,又有什麼意義?

現代人談孝,或許不必一定要拘泥於古代的方式,也或許不一定在於最高的物質生活享受,而是要發自於內心的感恩;能夠常懷感恩心,就不至於對長上忤逆不敬,反而能盡一己之力,盡心盡力事親敬長。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有許多在貧困環境中的子女,依然能夠克盡為人子的孝行,更讓我們感動與欽佩。試想,如果人人都能傚其行,善盡孝道,社會將擁有更多的幸福與安樂。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