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由文蛤放流談生態保育觀念的建立

發布日期:
點閱率:820
字型大小:

本縣水產試驗所日昨在金城歐厝海域再度舉辦文蛤放流活動,也特別邀請地方人士、中正國小三百餘位師生、家屬參加,在歐厝潔淨的海灘,參加的民眾、學生,愉快的將文蛤放流至大海中。經由讓民眾、學生親自放流的活動,相信能讓大家更強烈的體會自然資源的可貴,以及保育自然資源觀念及共識的建立,共同為了維護自然生態資源盡一分心力。

水試所這次放流的文蛤有一百五十萬粒,當然這不是水試所首度舉辦的文蛤放流活動,根據統計,水試所至上年度為止,在湖下、后湖、成功、上林、青岐、黃厝、羅厝等海域放流的文蛤數量,已經超過三千三百五十萬粒。而且,水試所所放流的種類包括了鱟、黑鯛魚苗等魚介貝類,除了放流活動,水試所也進行人工漁礁的投放,以及漁業資源研究、調查、水族教育館的設立,由實務及教育宣導等方面,積極推動金門地區沿海海洋資源的培育工作。

在放流活動中,邀請學生、民眾參加,是一項正確而值得鼓勵的作法。基本上,教育宣導是作紮根的工作,讓民眾、學生對於自然生態保育有最清楚而正確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事,透過活動,讓大家直接去感受、領悟自然資源保育的重要,進而提昇對生命的尊重。

由於自然生態的領域廣泛包括了農、林、漁、牧,包含了水、海洋、土地、空氣、動物、植物等等,自然生態保育相對也是極為廣泛的工作。這些自然資源都是和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是人類賴以為生的來源,可是,對於這些重要的自然資源,不論是不是可以再生或是能否永續利用,都面臨了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對自然生態和資源的浪費及破壞。比如,對森林及山坡地的濫伐、濫墾、土地的不當開發,以及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等,讓生物的棲地遭到浩劫般的破壞,許多物種已經絕跡或是瀕臨絕種,自然資源當然會面臨枯竭,這些都直接對生態系的平衡造成極大的戕害。

這樣的破壞,卻不會因為人類的科技文明日益發達而稍減,反而有加速的現象,當自然生態遭受嚴重的破壞,不是大自然以風災、水災、土石流向人類反撲,就是資源耗盡,讓人類也面臨生存危機。因此,自然生態保育工作的不斷推動,才是人類的當務之急。

海洋資源的保育是自然生態保育的一部分,放流文蛤也是復育海資源的方式之一,但卻是最基本要做的工作,因為,那代表了對自然生態的重視,更是希望資源生生不息的關懷。我們也希望,經由不斷的宣導教育,讓全民普遍建立起自然生態保育的觀念,進而能夠落實到保育的行動。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