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農曆七月孝道月談現代孝道

發布日期:
點閱率:963

金門縣立殯儀館暨佛光山金蓮淨苑,日昨在該館懷恩堂舉行中元超薦法會祭典,副縣長楊忠全率領縣政府局室主管及縣屬單位主官悼祭,祈求地方安寧,眾生離苦得樂,亡者早登極樂世界。該法會自本(八)月二日起至七日止,最後下午二時總迴向,並禮請佛光山大溪寶塔寺住持依嚴法師主法,他對大溪與金門百餘位信眾開示說:農曆七月民間俗稱鬼月,在佛門卻稱為孝道月、報恩月,佛陀大弟子目犍連延尊者為了度脫母親,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僧眾結夏安居圓滿時,舉行盂蘭盆會,以百味飲食供養僧眾,才能得無量功德,救度七世父母,希望大家不要有所禁忌,還應多多宣揚孝道。

今僅以儒家倡導的孝道,提供參考:

(一)、「保身」即是行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曾子在臨終時,曾召集他的弟子,來看看他的手、他的腳,告訴他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禮記云:「孝子不登高、不履危、不與險、以爰其修,以不敢忘其親也。」因此,我們應培養「保身」就孝的觀念。孝行的第一步,就是應好好地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努力健全自己,謀求自己的充分發展,進而服務他人,造福社會。

(二)、「敬愛」即是行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又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表示事奉雙親要有敬愛的態度,使父母歡欣,才算孝順。有一次,子路感歎說:沒有錢的窮人,對父母沒有辦法奉養,孔子說:「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孔子認為:孝順父母全在敬愛心意的表達,而物質生活的奉養,並不是孝行中最重要的項目。曾子也說:「大孝尊親,其次辱,其下能養。」

(三)、「守法」即是行孝: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謂:「無違」。就是「不要違背社會禮俗,即為孝順父母」的意思。因此,我們要代遵守社會禮俗,不要違規犯法;要尊重他人權利或公共權益。有了守法即是孝順的觀念與習性,自能有較切實的守法態度,人人孝順父母,人人守法重紀,家庭自然安和樂利,社會秩序也因而建立,一切的紛爭侵奪、殘殺等行為,都消弭於無形。

(四)、「尊重」即是行孝:從本質上講,孝在古代農業社會是尊老、祭拜祖先,所以孝的對象最先不是父母,而是家族的祖先、長老,孝的形式最先也不強調養,而是祭。「尊老」「祭祖」就是表達對長老、祖先的「敬重」或「愛戴」。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怠」。曾子也說:「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因時代不斷的進步,社會觀念也不斷在變遷。子女的看法與想法,說不定比父母,更合乎時代潮流和現代化的道理。但是子女運用溝通技巧,勸諫父母,表達對父母的尊重,使父母樂意接受新觀念。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