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警覺防範詐騙事件
日前地區一位民眾因為誤信詐騙集團電話通知辦理退稅的謊言,而被詐騙了新台幣六十餘萬元,損失不貲 。過去在地區也發生許多起被騙的事件,也有不少民眾因而破財,雖然警方及相關單位也不斷的加強宣導,呼籲民眾要注意防範,但從被騙案件一再發生,也顯示了民眾防騙的警覺性仍然不夠,才讓詐騙集團有可趁之機,民眾實應引以為鑑。
目前詐騙集團所慣用的名目,如摸彩中昂貴的獎品、中高額彩金、或是退稅、退費、發放補助金或補償金、福利金、徵才等等,所用的手法如中獎通知、手機簡訊、電話通知、廣告、網際網路,而被冒用作詐騙的「人頭」,除了私人企業、公司行號外,更會利用政府機關、民間團體的名義,最常見的如國稅局、電力、郵政、電信、金融機構。此外,日常生活中也常發生如推銷藥材、換裝瓦斯器材、販售家電、大拍賣、求職等事件,都讓許多民眾疏忽而上當。詐騙的目標除了金錢,也有具價值的財物或證件,詐騙集團一樣能從中獲得利益,女性民眾因而失身的也時有所聞。
雖然詐騙集團所使用的伎倆一一被破解,但詐騙集團的手法常交替使用,也會不斷的翻新,往往讓民眾一時難以察覺而受騙。尤其是詐騙集團也特別注意社會的動態、政府的福利措施,以及最新流行資訊,再把這些訊息套用在行騙的手法中,由於這些手法被「掩護」得煞有介事,才更令人防不勝防。
詐騙集團行騙的對象是不分地域、職業、性別、教育程度的,對象及範圍愈多、愈廣,對詐騙集團愈有機會,也更容易得逞。有些詐騙份子以「抄短線」、「打帶跑」等方式行騙,只要有機會獲利,就馬上轉移陣地,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有的則以「放長線釣大魚」的手法,分階段慢慢降低受害者的警覺心,進而達到行騙的目的。但不論什麼方式,受害者所能獲得對方的資訊,如聯絡電話、地址、公司行號名稱等,往往都是虛設不實 的,受害者在求償無門的情況下,大多也只能自認倒楣。
其實,有更多的民眾都有收到詐騙集團的中獎、退稅、退費通知的經驗,只要有警覺心,大多會立即加以回絕,或是不予理會,把它當成茶餘飯後的經驗談。只要詐騙集團還繼續存在,各種騙術也還會出現,雖然媒體不斷的報導相關的新聞,有關單位也常常呼籲民眾注意防範,但最重要的防線還是在每個民眾身上。平日裏,民眾對於個人重要的證件的使用、金錢的往來就應該要極為慎重,對於突如其來「中獎通知」等好消息,切莫高興得太早,更要審慎以對,如果不能判定是否為詐騙集團,最好和家人或朋友一起研判,或是向警方、相關單位查詢,畢竟多一分警覺、防範,就可以多一分保障,也可以減少一分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