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判斷不受利誘慎防受騙破財
新的一年已然開始,年節的氣氛也隨著農曆春節腳步的接近而更加濃郁,可是有許多人卻在過節的喜氣中,因為掉入詐騙集團所設的陷阱而破財,心中的不甘及懊惱,是可想而知的。面對幾乎是隨時可見的詐騙事件,民眾更要加強警覺、理智判斷,同時也要有拒絕誘惑的定力,使詐騙份子的騙術無法得逞,最重要的是可以確保財產的安全。
最近警方不斷的接獲民眾受騙的案件,受騙的金額在數萬元到二十多萬元之間,民眾辛苦攢下來的儲蓄,一下子就被不肖份子騙了去,不但讓受害者憤怒,相信也讓許多民眾心生警惕。不過,從許多人茶餘飯後的閒談中,可以了解有不少人都曾經接過詐騙集團行騙的傳單、電話,雖然有些民眾能識破詐騙伎倆,但還是有不少人因一時疏忽而受騙,其中除了向警方報案的個案外,恐怕也不乏自認倒楣而隱忍不發的案件。而可以想見的是,詐騙集團不會放過過年這一段好時機,肯定會不斷的變化行騙的手法,藉機大撈一票。
也或許是詐騙事件太過頻繁,讓許多民眾對類似中獎的訊息「信心崩潰」,曾經連真正是由政府機關所辦抽獎活動,部分民眾也寧可信其「無」,而讓獎項「等嘸人」,倒真令人啼笑皆非。
詐騙集團所使用的行騙手法、類型繁多,而且更會配合季節、時事、政府政策等社會脈動而變化內容,直教人防不勝防。不管詐騙集團所採取的是郵寄刮刮樂、中獎通知單、或是電話、網路傳輸,也不論是以匯票、退費、變更密碼、金融卡被盜用等藉口,或是任何公私機構的名義,詐騙集團所能掌握民眾的相關資料,如姓名、地址、住宅電話號碼、手機號碼等,即便是新設立或變更的資料,都非常的精準。或許是現代人生活在資訊發達、多元且開放的社會中,許多原本為便利大眾正當使用的資訊,如電話簿、電腦資料等,因為取得容易,卻成為不法份子眼中最好運用的資源。
民眾在資訊多元且開放的社會中,雖然增加了使用資訊的快捷與便利,但相對的,不惟個人隱私不易維護,受不法侵害的機會卻反而增加,如剛全面使用的健保IC卡,也曾被懷疑有資料外洩的可能,就是其中一例。因此,如何在資訊開放的社會中,確保民眾的隱私、權益及信心,雖然是大不易的事,但也是相關機關、單位要正視的課題。
面對詐騙案的增加,警方及相關單位也不斷的呼籲民眾要多提高警覺,因為民眾都是詐騙份子直接接觸的對象,能正確的判斷及不受利誘,歹徒的伎倆就無法得逞。警方也希望民眾發揮「雞婆」的精神,相互的規勸、提醒,而相關單位各項預防、宣導的措施也不能少,能夠有效的防止民眾受騙,各項的預防、宣導支出都會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