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花崗石醫院切實造福急重病患
原本屬於軍方的國軍金門醫院裁撤後,經地方積極爭取,業經決定交由衛生署台北醫院接管,並已定於七月一日改設為「署立台北醫院金門分院」,今後將全方位為地區民眾,提供醫療服務。金門地方由於增添了這座頗具規模、設備完善的醫療院所,對於改進服務品質及提昇醫療水準,顯然已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日前,該分院首任院長趙崇良抵達金門,拜會李炷烽縣長時,除說明了該院今後業務努力方向,將朝向爭取大陸台商發展外,並且對於該院現階段推動業務的重心,表達了兩點意見:一點是,依照他的看法,目前金門地方仍以維持兩個醫院,作良性競爭較佳,因此他不希望該院馬上與縣立醫院進行整合;另一點是,他說此間每年『後送』急重病患及其他轉診的病患,比例都偏高。今後該院將著重於急重病患的搶救醫療,以期降低『後送』的比例,竭力求能爭取時效。這兩點意見,依據地方現實的狀況而言,均可稱為允當,就暫時維持縣立醫院現況來說,既可以穩定該院人事,不致影響工作士氣;又可以使剛剛引進台北榮總支援醫師的業務推動,得以繼續正常運行,不會因兩個醫院的整合,而旁生枝節。至於,降低急重病患後送及轉診病患一點,正與曾有縣民投書本報,建議主管單位改善急重病後送的民意反映,不謀而合。
據前些日子,有縣民投書本報「言論廣場」指出,現行急病重傷者『後送』作業,必須擔架運到機場,再由飛機載送到台灣本島,又需要從機場運至醫院,這三番兩次的反覆顛簸,對於病患病況必然有不利的影響,時間又花費太長。趙崇良院長也說:「緊急『後送』對病人並不一定是最佳的選擇,有時候『後送』過程中,反而會增加其危險性。」可見此一問題,亟需設法解決,乃是各方一致的看法。
依據有關方面統計,地方醫療『後送』作業,在急重病患部分,每年約在一百五十人左右,等於每兩天就有一個人,比例不能算少;在其他轉診病患部分,每年平均高達五千多人次,就僅有六萬多人口的小縣來看,比例顯然偏高。另外根據分析,認為構成轉診病患人數偏高的主要因素,可能是縣民對於地方醫療品質,信心不足,今年開始已經引進台北榮總醫師支援,預期情況將會改善。但在改進急重病後送問題上,則是一項鉅大工程,一方面需要強化醫師及相關技術人員的陣容,另一方面更需要增加完善的醫療設備,這非要負責者全神關注,和龐大經費的支援配合,實在難望能以奏功。
如今,難得趙崇良院長對急重病患之搶救,頗為重視,並已開始採取行動。據他表示,目前該分院業已網羅國內心臟、胸腔、胃腸、神經、外科及骨科等菁英,組成了「急重病醫療團隊」,並且已將不必要後送的病患攔截下來,就地醫治。相信在署立醫院的系統支援及趙院長的努力下,必能達到理想的目標。不過,必須要特別注意,仍需積極爭取充實先進醫療器材及設備,以期因應各種病症的處理;同時也應設法留住優良的醫療人才,不使其流動性過高,以求能夠保持高效率的醫療服務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