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供水通報宣導讓用戶及早因應!
「這款水能喝嗎?」針對后湖、小西門等處居民近兩日來頻頻的質疑,與議員猛烈的抨擊,縣長李炷烽日昨表示,因為水廠抽換老舊水管影響水質,造成鄉親的不便感到十分抱歉,同時,也要求水廠未來應事先做預告,讓用戶及早因應儲水。
近年來,地區建設如火如荼,有關水量、水質的供應更每每成為關注焦點。誠然,「供水」是重要的民生事業,不論是經濟發展,百姓日常生活都離不開它,於今,地區的自來水接管率已達百分之九十五,依賴自來水供應日深,隨時的自來水管線破裂,都可能引發停水及水質污染的狀況,令民眾怨聲載道。然究其原因,百分之九十的管線破裂,竟都源於其他工程施工不慎所致,其餘的百分之十才屬於自然原因的破損,水廠難以預防的壓力可見一斑。
說實在話,面對無預警的管線破裂,水廠也是受害者,不只是因為會流失大量用水,同時水管周邊的泥砂更會順勢流入管內污染水質,屆時水廠又成眾矢之的,實是有無限委屈。另則,地區的自來水管線埋設大都已三十年以上,水管經年累月蓄積的懸浮固體或雜質,易在管壁形成管垢,停水時,管內形成負壓狀態,管垢脫落;復水時,水壓增大,沖刷管壁並帶走管垢,形成水龍頭出水污濁,更是無法避免的正常現象。理雖如是,但當部分民眾面對家中的「自來水」是黑褐的時,水廠依舊會被罵到「臭頭」,這讓平均每天要搶修十二點五件破裂管線,終日疲於奔命,卻還要揹黑鍋、挨罵的水廠員工,真是情何以堪?
基此,冀望鄉親們多給水廠員工加油與鼓勵。因為,水權的管理本在中央,地區水廠充其量只是委辦單位。論人力、就技術、講經費,縣屬的水廠都有先天的缺憾與盲點,尤其金門的蓄水湖庫,普遍太小,又緊臨住宅區,根本不適作為水源,然考量天然的條件,卻又有不得不為的苦衷!
另外,地區的建設已屆瓶頸,相應的老舊水管線路需經汰換,面對數億、甚或十數億的龐大經費,縣府也已全力爭取水利署的支持。此次后湖地區的自來水污濁事件,便源於抽換附近水線管閥所致,居民如因此就要求比照水質較差的金湖、金沙、烈嶼地區打折水價,甚或全免,也實在太過苛求,因為,這是偶發事件,並非長久水質差。但是,有錯就該認,而且,面對可預期的民眾用水困擾,水廠如能預加宣導,提醒居民早作因應,相信也不致會引起如此軒然大波。
平情而論,要徹底改善地區供水,還要從尋找豐沛、優質的水源開始;地區先天缺乏這種條件,要從「自顧不暇」的台灣地區引水更不可行,如能藉地便爭取由大陸供水,或許應是根本解決之道。基此,李縣長在擔任國代期間,就已積極推動,大陸方面也表達高度善意,如果中央能以更務實、開闊的胸襟來看待大陸供水,不僅是地區的供水可以立即獲得改善,對未來的整體建設與發展,更是一大福音!
總之,我們對水廠改善供水質量的用心,表示充分的肯定,籲請民眾為了明日優質的供水,多些傾聽與耐心,然水廠亦應儘速周全通報體系,加強相應的供水通報宣導,讓民眾及早作因應,免滋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