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西岸經濟區起動金門應積極做準備!
據報導,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中,首次將福建省倡議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納入中央政策文件,可見中共重視經濟發展,同時,更加表明福建對台交流事務,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性。
同樣的,隨著兩岸經濟關係依存的緊密,金廈「小三通」航線亦持續的升溫。據統計,今年一至九月份間,「兩門」航運便輸載了三十九萬四仟一佰一十八人次,較同期增長了百分之三十五點九。金廈「小三通」航線客流量成長的主因,自是因六月一日起,原來的每天四船八航次,增加至現今的六船十二航次,然而,每天三仟兩佰多人次出入大陸意欲何為?當然是看準了大陸的投資環境、發展商機,以及金廈間便捷的交通網絡!
隨著大陸「海峽西岸經濟區」政策的成型,身為兩岸往來「門戶」的金門,是否亦應要有適切的準備,以應付只會愈來愈繁盛的兩岸交流?話說至此,經常往來金廈的鄉親或許可發現,廈門新近對於和平碼頭的出入境通關設施、作業,又有了全新的改善;不論是硬體建設、「一、三、五分鐘」無障礙通關,乃至台胞辦證大樓的興建,在在都顯示彼岸正由投資環境、法令的完善,進展到「門面工程」,這種具體而微的行政效率與要求,益加突顯陸方急欲輻射經濟規模的旺盛企圖。反觀中央開放「小三通」之後,政策面卻未能進一步鬆綁,五年來猶在原地踏步,未能為金門帶來實質經濟效益,不禁令人喟嘆,兩岸之行政效率委實差得太多!
當然,此或為彼岸「一黨專政」下的邊際效應,但較之廈門的蓄勢而發,我方中央執政當局在意識形態作祟下,處處顯得過於保守。或許,陸方的「海西經濟」,便是「走出去,引進來」的戰略運用。所謂的「走出去」,便是要福建的在地企業,以世界為舞台,提升自我競爭力,爭取更多的商機;「引進來」,便是通說的招商引資,只有快速的資本密集,才能創造就業機會,帶動經濟繁榮。依此觀之,身為「門戶」的金門,不亦也有「走出去,引進來」的迫切需求?金門可能先天失調,但切勿再缺後天努力,相較於廈門的積極活力,地區似乎有待加油,積極做好各項配合準備。
誠然,兩岸政策歸中央權管,然地方似亦有可積極努力之處,譬如:增加通關碼頭的多元效益、構建完善的服務體系、積極投資環境的宣導,乃至於具體的加強商貿碼頭機能、完善轉口貿易及加工出口區的建設計劃等等,此不但有助於挹注活力、提升競爭力,更可有效把握「海西經濟」帶來的發展契機。
總之,要走出去,便得提升自我,充滿自信;想引進來,更要妝點門面,服務至上,做好準備。兩岸早晚會因無可割捨的經濟依存,而坐上談判桌,屆時金門該用何種姿態來迎接「金廈經濟共榮圈」的願景?如果沒有新的行政思維、服務效率,又何希冀可分食「海西經濟」的大餅?對於陸方的「海西經濟」,我們已不能坐待發展,而是不得不置身在其中。調整心態,積極應對;務實推動,對未來負責,才是重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