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慎利用離島建設基金務實明確發展需求!
據行政院經建會表示,九十五年度「離島建設基金預算案」匡列新台幣十七億元融資額度,將自立法院審議通過後開始實施,為簡化申請作業,已修正為離島建設基金審議通過後,直接貸予離島縣市政府。預料可吸引離島縣市政府及民間業者參與投資開發,活絡當地經濟活動,進而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民國八十九年立法院通過「離島建設條例」,規定政府應設置十年三百億元經費的「離島建設基金」,每年平均補助離島地區建設約卅億元,從事產業、教育、交通、與觀光等方面的建設。認真說,離島建設基金,宛如是給離島的「大紅包」,除了金門之外,台省諸多離島也都仰賴這筆基金,進行重大的基礎建設,此次通過的「離島建設基金投資、融資作業簡則」修正草案,即意在簡便離島縣市政府的融資申請程序,免去了銀行核貸的環節,更大程度的加速推動離島縣市政府自償性公共建設,此對離島的建設需求,自是一大利多,但在政府積極挹注離島建設經費的背後,卻也出現部份阻擾的雜音。
日前,台灣環保聯盟提出了停止「離島水泥化」的籲求,其意旨在強調離島各縣市政府為順利執行分配預算,往往過度集於各類公共設施的興建,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更嚴重地影響了離島的未來發展。與會的金門環保人士以「石頭城」來形容金門的建設現況,在在值得省思!
然而,金門本屬花崗岩島,建設石材的使用比率是否過高,恐怕是仁智之見;至於偏重硬體建設,則因金門曾淪為戰地五十年,在敵人的砲火下各項民生建設付之闕如,落後國內各縣市甚多,才需急起直追。再說,先前在沒有「離島建設基金」的時候,金門沒有硬體建構,何來軟體建設?如今,會有離島水泥化及破壞生態環境的說法,一則,是因為環保意識抬頭;二則,更因台省過度的開發與重複建設,著實已到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
首先,「離島建設基金」成立之意旨在於照顧偏遠離島民眾,促進離島的進步與發展。其用意在「照顧」及「發展」上。所謂照顧,即有彌補損失,迎頭趕上的寓意;而發展,則重在願景的深耕與展望。離島到底該往何處走,各地的特性不一,擘劃自也不同。但就地區而言,就是為彌補戰亂時期的建設不足,改善民生經濟,絕非是另一處鋼骨城市或水泥叢林。既是如此,在完成每一階段的擘劃後,我們是否該靜心的想想,建設的目的是什麼?才是最主要的考量!
自今年起,經建會已大幅降低離島硬體的建設經費,改以「投資、融資」等具收益性的項目取代,期使基金能夠「循環利用」。然而,我們以為「政策」只足以治標,「理念」才能治本。離島建設基金的勻支如能不確立在「有效建設、務實發展」的理念下,受害的又豈只是離島的生態環境,還包括可能的瑰麗未來。
前天,李縣長接受公共電視台記者專訪,強調金門並無水泥化現象,相關建設也是因應鄉親生活所必須,而且,政府公共投資也為創造地區的就業機會,怎麼能說是在破壞環境?因此,我們企盼相關部門能審慎利用離島建設基金,務實明確發展需求,才有助提升離島居民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