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社會福利資源應更公平合理分享
政府在擬定各項社會福利政策時,應以民眾需求為依歸,並以追求社會正義為目標。何謂社會公平正義?需求又應如何界定?幾位著名社會福利學者的論點或許可提供我們思考的方向。
首先是羅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Theory of Social Justice )中提出「普遍原則」及「差異原則」,前者認為每個人均應享有相同的權利,而此基本自由體系與所有人共享的自由體系是一致的,此即普遍原則;而後者認為社會與經濟不平等的安排,是為了經濟和社會兩者對於劣勢者帶來最大的利益;與社會和經濟不平等相關連的組織和職位,是在機會均等的條件下開放給每一個人。
而布萊德蕭(Jonathan Bradshaw)則提出「平等」及「公平原則」,「平等」意指「平等的分享」; 「公平」則指「合理的分享」。假設二個人共同擁有一塊大餅,「平等的政策」是每一個人分得二分之一;但是在此二人之中,如有一人是飢餓的,另外一個人是相當溫飽的,則「公平的政策」就是分給這個飢餓的人一塊較大的餅。
不可諱言,金門社會福利制度獨步全國,已是眾所週知,重要的社會福利包括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每月可領六千元、國中以下學生享有免費營養午餐、讀幼稚園一律免學費、搭乘公共車船免費,還有生育補助及專職媽媽津貼,此外,還有一年「三節」的公民配酒利潤等等,可稱得上是國內絕無僅有之福利縣。
平心而論,政府舉措立意甚佳,惟此種不論貧富差距,一律享有齊頭式平等的福利措施,顯然已違上述學者所謂之「合理分享」之公平原則,不僅擴大本地區之貧富差距,亦產生更多的「幽靈人口」,並對選舉有極大的負面影響,政府能不慎思乎?我們以為,地區社會福利制度有重新檢討之必要,如根據家戶所得、設籍的時間、出生地等等幾個因素,思考建立差異性的福利制度,讓縣民合理分享才是正軌。
健康雜誌在二OO五年的一項全國性的調查中,以「精神健康」為主題,共分身心健康及情感支援、生活富足、生活安定及信任感、休閒環境舒適、社會福利及精神醫療資源等五個面向進行調查,輔以政府部門相關數字作整體評估,該調查發現,金門人睡得好,自殺率和刑案發生率都是全國第二低,儲蓄率逾百分之四十二,社會福利好,生活環境安全,因此金門縣獲選為全國「最快樂城市」。或許問卷調查難免幾分失真,但也存在某種的可信度。
金門雖然是全國社會福利的模範縣,但也潛藏許多隱憂,如金門水質日趨惡化,水資源不足,非但是影響生活品質的負面因素,亦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解決之道,除改善現有水質外,並亟待中央准許地區從大陸引水。而另一項為地區居民詬病的,即是繳了同樣的健保費,卻享受不到與台灣相同的醫療品質,縣立醫院雖已升格為署立醫院,但醫療軟硬體仍需要加強及補充,使福利縣之美名能名副其實。
金門是「兒童與老人的天堂」,但年青人呢?金門社會福利很「實」,但也呈現部分的「虛」,如何成為真金不怕火的模範縣,實有賴政府的智慧與全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