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知識經濟產業挽回流失的競爭力!
據廈門方面媒體報導,「廈門區政府」將投資人民幣四億兩千五百萬元,建設「廈門台商科技企業育成中心」和「廈門科技創業廣場」兩個科技公共服務平台,希望藉以提升台商高科技產業的創業能力,並做為培育科技企業的重要載體。
有人說:「商人無祖國!」這樣的說法,對許多那裡有錢賺,就往那裡跑的人來說,確是「雖不中,亦不遠矣!」畢竟,台商西進大陸純屬將本求利,對於國家整體經濟力的流失,縱然腦筋有所覺醒,但是,遇上了「民生的吃飯問題」,也只能徒呼負負。
平情而論,「廈門台商科技企業育成中心」類同台灣科學園區的「創業育成中心」,在台灣早已行之有年,更是政府早期落實高尖科技產業「根留台灣」,規模化、商品化的重要關鍵;於今,廈門區政府顯然已經不以單純的引資為滿足,而是更積極的投入台商科技產業的升級,以及技術研發的環境構建,此對台灣整體經濟力的流失,實是不容我們輕忽小覷。
值此關鍵時期,政府是否亦應該拋下無謂的意識型態及成見,靜下心好好的想一想,我們該做些什麼,以確保未來的競爭力及產業發展利基;對此,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台灣賴以睥睨全球的科技Know-How及核心競爭優勢,如果連這些都失去了,真的很難想像昔日的「台灣經濟奇蹟」,將淪落至何種境地?
然而,大陸對於知識經濟產業的發展,已著力許久。君不見,一九九三年在北京成立的「微軟中國研究開發中心」,如今已成了微軟公司最大的海外研發基地,其所擁有的專家規模及創造出來的知識產權,更是傲視全球;「廈門台商科技企業育成中心」與「廈門科技創業廣場」只是這個發展思維下的小縮影,大陸以誘人的市場、廉價的勞力,吸引外資落地生根;更以國際的視野,提供高尖人才與技術的養成的溫床,紮實的為全球佈局及競爭創造絕佳的利基。
反觀台灣,投管會的審查管得了境內企業的帳面交易,卻遏阻不了台商出走的心。台灣當年曉得用「育成中心」打造科學園區、創造經濟奇蹟,於今又豈不知大陸也可以藉此把台灣拋在腦後。
不容諱言,知識產業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更是國家競爭力之所繫,與其坐看彼岸鵲起高樓,不如想想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的。該是賦予金門發展定位的時候了;金門挾區位之優勢,做為台商西進的中繼站,人才培育、技術研發中心俱皆有著絕佳的發展潛力;中央不想未來,也該看看現在,面對彼岸的勃勃雄心、蠶食鯨吞,屬於金門的發展潛力應該被激活,金門的區位功能應該有更前瞻性的跨越;從烽火走過來的金門,不懼強權、不怕競爭,但處處受政策掣肘,連出場演出的機會都沒有,怎不令人嗟嘆?
總而言之,台灣優勢科技、知識經濟產業的出走,已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帶來危機;廈門已經搭好舞台,金門卻只能晾在一旁負手?對照金廈彼此發展的思維及格局,曾經命途與共的接戰區,如今何以如此的大不相同。所謂「發展視野決定思維,思維創造未來」;政府想怎麼做都行,只是,千萬不要讓金門鄉親們繼續搖頭,讓台商們不得不相繼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