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影像:歷史記憶與土地情感的紀錄保存

發布日期:
點閱率:645
字型大小:

──從洪世國《遠鄉的眺望》攝影展回望金門影像滄桑史

金門烈嶼旅台攝影工作者洪世國︽遠鄉的眺望││洪世國2007攝影展在金門︾,明起至八月二十一日在金門縣文化局第一展覽室展出,星期日上午十時開幕茶會。金門縣文化局與金門攝影學會主辦、烈嶼鄉文化館協辦的︽遠鄉的眺望︾攝影展,止於金門文化局成立以來「周周有展覽、月月有表演」的一場,展出者洪世國在攝影界並非高能見度的人物,連日來卻引起了地區媒體與攝影、文藝人士的目光投注焦點,分析箇中原因,或出於攝影者洪世國乃全球知名的日本konica(柯尼卡)台灣總代理永準公司形象主任,有其攝影科技環境專業背景可供交流;但相信更吸引人的,在於攝影者身在遙遠的異鄉台灣,以十七年光陰未間斷返鄉、默默投入金門影像紀錄,此次以︽遠鄉的眺望︾為題,從另一個角度用心看金門,遠距與近拍,因而爆發出極具時空交錯的影像魅力。再者,這場展覽的定位,在於紀錄性與藝術性混凝、交融呈現,經過長時間沈澱後再來對比、觀照、玩味,更形清晰放大、看見金門島鄉的風土人情變貌,也再一次喚起金門人對影像紀錄、保存的重視。

洪世國︽遠鄉的眺望︾攝影展的推出也得以讓我們重新回望金門影像紀錄走過的滄桑歲月。人類發明攝影科技,自西方最早傳輸到中國港澳、廣東的時間點是十九世紀中葉的一八四○年代,十年後的一八五○年代,台灣也接收了西方的攝影技術;等於說,一百五十多年前,攝影已在中國境內「顯像」。身處在福建省邊境的金門,所拍攝、沖洗的第一張照片起於何時,已是一個難以追索的答案;榜林村許東山家中保留了先祖在清末的老照片,說明了百年前的金門已有影像流傳;一九三七年日軍占領金門前後,亦留存影像,諸如楊志文編寫的︽金門縣湖峰鄉土誌︾裡保留了一九三六年湖小學師生合照,旅居印尼作家黃東平也保存了一張一九三七年母親與兒女在「甲政第」的合影,一九三八、一九四○年南洋協會台灣支部先後出版的︽福建省金門島概況︾、︽金門行政公署週年紀念特刊︾內收錄數十張金門舊景;一九四五年日據金門結束,兩年後的後浦街道出現一家「新都照像館」,據了解經營者沈氏是同安人,亦即前︽金門日報︾攝影記者沈益輝的父親,此一時期珠小校友會發行的︽顯影月刊︾開始由手寫刻鋼版方式進入鉛排時代,創刊二十年後的一九四八年五月終於有了照片刊登、正式「顯影」;一九四九年國共戰爭、兩岸分離,全面戒嚴、軍管下的金門,照像機是重點管制品之一,致金門庶民影像史嚴重斷層,只能仰賴中外軍事記者、中央社、軍聞社、正氣中華報、金門日報來紀錄,或有特殊背景的人士如胡璉將軍、羅寶田神父、台灣攝影家楊基焮、余如季等人因緣際會、非常態方式作影像紀錄,金門人都無法自己掌握攝影器材,甭論有攝影家、攝影團體的產生。軍方控管四十多年影像後,一九九二年解嚴後的金門社會,照像機、攝影機才全面鬆綁、開放;一九九八年初,在台視駐金資深記者顏伯仁及藝術工作者盧根陣(盧根)等人的發起、奔走、串連下,第一個攝影團體│金門攝影學會正式誕生,經顏伯仁、盧根陣、黃景舜等歷任理事長的紮根及會員們的用情參與,金門縣攝影學會為解嚴後的金門注入影像新氣象,逐漸發展出金門人的紀錄觀點、藝術視野。

影像,歷史與情感記憶的紀錄者、保存者;金門獨走過了一大段空白、不堪回首的影像滄桑史。欣賞洪世國︽遠鄉的眺望︾攝影個展的同時,也讓我們一同透過影像裡的世界緬念過往、思索未來,讓影像發揮紀錄價值、產生記憶力量。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