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生態論金門高等教育
在知識經濟與全球化影響之下,整個社會財富所得已呈現所謂M型社會;即富者更富,貧者更貧;曾有一段時間維持人類文明長足發展穩定的廣大中產階級正急速消失中。這項警訊非自今日,但相關單位在炒作虛幻意識形態之餘,可曾盡一點防範之心?或有論者以為:此乃時勢所趨,強存弱亡,何必大費周折?稍有心者,則是藉助於教育平等之機會,改善這種病態社會的出現!但問題是,今日表面上平等教育機會,真能代表學子能平等實現自我,改善自己出身,乃至改變自己社會階層?
因為,社會階層的形成其中最大因素就是教育:身受優質高等教育,出校門後通常能迅速謀有一份優渥、且具發展潛力的職業,進而與同階層之對象組織家庭,良性共生的結果,自能自然晉身於上流社會;若是大部份國民都能真正享有這平等機會,則對社會階層之流動自是好處,也有助於社會之正義。
但據報導,就在今年,大學畢業生在初次謀職中,就已受到M型社會的威脅:台、成、清、交等知名國立大學畢業生都相對容易謀職;卻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連一次面試機會都沒有。易言之,以今年十萬多名大學畢業生言,其中就有將近兩萬五千多人註定在短期內,甚至在不可知期限內注定失業,終而淪為社會低階層,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現象!
最令人擔憂者是,在今日大學普遍林立,各種學測又演變成學生不必要的機械式演算與記憶,徒肥了各種補習班,徒增長了高等家庭子弟競爭力,註定了貧困弱勢家庭子弟提早出局之宿命;因為沒有資源進入各種補習班;沒有機緣接觸優良教育環境;沒有機會享受完善的教育資源,最後只是在教改虛名下,進入一所註定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大學院校。平白耗損高學費,使原本就不優渥的家庭更形貧困,卻換來一張無用的畢業證書,更使M型社會加速形成!
其實有識之士早已對此提出讜論,希望將大學區隔為研究型、教學型、社區型三種,使學子針對自己興趣,認知自身條件,進入有用的大學。不但節省教育資源,也保障了學子就業之路,多少減緩或改善今日不良現象,可惜因懾於各種反彈力量,至今這項美意僅是口號而已!
金門!何其不幸,獨處海島,註定了政、經、文化邊緣宿命;但也何其有幸,因地處海島,能摒除各種干擾,獨力發展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我們認為:就此議題而言,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應改弦更張為社區大學,而非一味追求虛幻的研究型大學:諸如近來廣設各種研究所,廣召學生,卻不考慮到師資來源、教學設備、教育資源、學生素質等各項先天因素,坦言之,頂多又是平白教出一批不知所云,毫無所長的失業學生而已。
設若定位為社區大學,則可結合地方特定、地方資源,針對地方所需,產、學、經結合,以創新機。諸如結合金酒文化,開授白酒工藝科系,發展金門產業;結合服務理念,開授流通科系,以應世代需求;或如開授醫療科系,以解金門醫療資源之不足,諸如此類,均在於有別於傳統教育觀念,以多元、專業及服務化之理念,重啟金門、學子共贏契機,敢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