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保存之當代意義──欣聞沙美老街推動協會的成立
日昨報載,沙美住民成立了「沙美老街推動協會」籌備會,由張吟音、張雲盛、黃清安、黃蘇元、張海傳、王添泉、王石堆、張偉哲、黃進財等鄉賢負起推動之責,金沙鎮陳昆第鎮長也表示全力支持。這將使得做為金門社會文化史重要里程碑的沙美市街,得以啟動活化與再生之機制。
歷史保存(historic conservation),或是歷史街區的保存,是西方歷經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之後的反思。這是人類社會為了確保人性價值、延續懷舊鄉愁、建立文化認同等因素下所形成的一種論述與行動。舉例來說,今日已成巴黎地標的艾菲爾鐵塔,它是為了1889年世界博覽會所興建;不過,當時卻一度遭到巨大反對聲浪,其中最主要的理由就是鋼鐵構造的龐然大物將會破壞由石頭所構成的巴黎街景。百餘年來,西方人對於歷史保存的重視可見一斑。
但在漢民族漫長的發展歷程,歷史保存從來不是我們的哲學與核心價值。除了帝王貴族的陵墓外,西元八世紀以前的建築實體幾乎沒有留存。歷史上的朝代政權的更迭,除了唐取代隋(唐長安城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發展)、清取代明(北京紫禁城為明永樂皇帝所建,清朝繼續沿用)外,絕大多數不是放把火將敵方宮殿燒毀,就是任由傾圮、另覓新都。上層社會如此,民間社會更不用說。再加上使用木構架,保存時效有限,因此,號稱幾千年的文明古國,沒有如埃及金字塔、希臘雅典衛城、羅馬萬神殿等建築遺址;甚至全世界最古老的木構架建築是日本奈良的法隆寺,若要研究盛唐時期的建築文化只得去日本取經。
西方自1931年的︽雅典憲章︾開始,到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定義了文化紀念物(monument)指出其不僅是單棟建築,更可包括有特殊價值的鄉村與都市的大環境。這種概念日後延伸到幾乎是所有國際文獻以及世界文化遺產之中。在這些憲章中,也對於維護(conservation)與修復(restoration)這兩個常被人混淆的觀念,提出明確的解釋。1982年,我國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才公佈實施,亦歷經多次的修訂,雖晚了西方幾十年,但仍不失為歷史保存可依循的法令基礎。
然而,古市街的保存與再生並非易事。推動保存工作,首先要問三個問題:「為什麼要保存」?「保存什麼」?以及「如何保存」?前者是保存價值的評估,次者是保存對象的擇定,後者則是保存方法與手段的研擬,三者缺一不可,也具有高度專業性。此外,歷史街區與單棟古蹟的性質大大不同,它是生活空間,是隨時代演變而成,功能上亦須與時俱進。因此,古市街保存必須考慮保存、更新、延續三種手段,交織運用。有價值的建物,絕不能拆,要完整保存;價值低的房子,可採更新方式使之符合現代生活;原有生活模式需要延續,新式建物的設計需延續歷史風貌,進而形塑整體效果。產業振興,更是街區保存重要的課題,「文化的產業化」與「產業的文化化」是創意經濟可思考的方向。
最後,也是最難的部份,就是住民意識的凝聚。「為誰保存」,是歷史保存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這一點,在經過王天福的長期努力,以及現在所成立的籌備會的支持下,已經取得不凡的成果。我們樂見公部門積極回應,並給予適當的資源,讓沙美老街、金門城北門外明遺古街、金城模範街等金門重要歷史街區得以風華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