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科學發展建構文明社會─由科學普及能提升公民素養談起─
日前,中國時報刊登一系列有關科學與人文藝術相關議題,其中包括有關前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先生來台開講人文藝術課程,並開設「看中時,愛科學」專刊,且有黃俊儒先生在該報「時報廣場」刊登「用科學普及提升公民素養」。又在廈門街道上,常看到一個標語:「堅持科學發展,建構文明社會」,由以上之具體事實,可知我們雖然一直處在民主政治狂瀾的社會中,甚至大部分人都有重人文而輕科學的觀念,但仍然顯示出科學教育與科學發展是人類進步文明的基礎與原動力。
自古以來,人類的進步與演化歷史均是一部自然科學發展史,當人類邁向文明進步之時,便有輕忽科學的現象,其實人類文明與科學是無法分開的,而且也是息息相關的。英國也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曾說:「科學是人類文明與文化的根本。」近日教育部也發覺科學與歷史的相關性與重要性,特別指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辦理地方自然史教育館輔導與支援計畫,規劃一系列「人員培訓課程」。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林宗賢的致詞中,也充分表達出科學與人文歷史結合的重要性。
綜合以上各家觀點,我們將討論的主題歸納為「重視科學發展,建構文明社會」,其意義可顯現出:科學與人文是一體兩面,它可促進生命的成長與人類求真、求實、求美的素養,如果能將其充分發揮於政治界,將是國家之福,同時也可使經濟發展,增進社會繁榮富裕之功能,且兩者缺一不可。若重人文而輕科學,則社會便缺乏求真、求實的效能,若重科學而輕人文,則人的生活會欠缺求美之境界。人類為了生活上的方便,從早期的走路,到利用動物為交通工具,再到發明車船,以至火車、飛機、捷運、高鐵…等,莫不以科學為主,同時也創造了人類的文明。我們目前的政治活動及民主政治的運作,其傳播表現的方式也以科學為基礎,但由於某些人科學觀念及意識的薄弱,因此缺乏真正公民素養,且以不實的選舉語言來矇騙選民,以達到所想要的政治目的,這是我們感到非常遺憾的。就以國內目前的教育方式來看,我們也一再倡導多元智慧之啟發、多元入學、適性教育、因材施教或品格教育,其實,這些都要靠科學方法來引導。有些人誤將升學、考試作為選才之工具,以致大家都以此為準則,造成有些人學非所用,學生因壓力大而放棄學習,甚至忽略生命價值。所以,我們發現到,若只是科學進步,而無文明藝術的陶冶,是無法創造文明和諧的社會;反之,若是只有現代化的文明社會,而無科學教育的涵養,這個社會也是不會進步和諧的。
因此,我們必須從教育做起,每位國民都能身體力行,將科學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才能真正落實文明社會之真諦。例如:在總統大選的辯論活動中,雖然提到有關經濟與環保問題,其實這些問題的解決是要靠具有高度公民素養的人才能作判斷抉擇的,而這些問題的剖析、選民的判斷,均需靠媒體扮演教育的媒介,引領大家瞭解科學社會的繁雜與多元,才能達到是非明辨的效果。我們也了解目前台灣的社會是一個高度科技發展的社會,政府部門及媒體也常以科技報導來推動各項產業,然而我們的國民是否都能以科學的知識來理解自己與周圍生活環境的關係和責任?有些產業只重生產謀利,而不重視環保的防制,有些人也只知道自己的生活需求及方便,而不顧及他人的利益與影響,這是非常自私的。所以,我們處在此高度文明的社會裡,要思考到如何使科學教育、科學發展達到大眾化、普及化及基礎化;結合人文之歷史、藝術、文化,使國民的生活能具體落實於家庭、社會的氛圍,而不致於與現實生活脫離,甚至達到傳承下一代的功能,讓每個人具有科學的概念,在真實的當代社會中能夠將「科技的相關議題」轉換成「公民議題」,並且能夠意識到該議題的重要性及切身性,因此,也才能做進一步的批判與反思。如果能達到這種發展目標與理想,那麼我們的文明和諧社會,才能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