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歷史的變奏與想像力的催生

發布日期:
點閱率:672
字型大小:

金門(Quemoy),一座位於遠東的邊陲島嶼,對西方社會來說,遙遠且陌生。

千年前,來自中原移民躲避戰亂在此落戶,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安居樂業;四百多年前,葡萄牙商船航經這裡,記錄了她的海上形貌;三百多年前,島民向東拓殖,渡過台灣海峽這條黑水溝,來到澎湖島、安平及鹿港尋找新天地;一百多年前,青年們再度外出,遠赴南洋殖民地打工、經商,儉樸的華僑將勞動所得匯回家鄉,修建祖厝大宅或興辦學校。二戰期間,日本軍事佔領金門,作為箝制華南的基地,人口再度外移,多數逃往僑居地避難。二十世紀中葉以前的金門歷史,就是一頁頁追求生存的移民史,以及移民與家鄉割捨不斷的關係。

一九四九年開啟的國共戰爭,島嶼的命運捲入了國族的軍事對抗中,許多生命財產的犧牲確保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延續。隨後而至的冷戰,更成為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的烽火前線,糾葛於華府、莫斯科、北京與台北的政治角力及外交斡旋中。一九四九到一九九二年,整整43年間,金門從一個與海外有著密切關係的開放社會,變成一個服從於軍事統治的封閉社會。民防自衛隊的訓練、躲砲彈的防空洞生活、戒嚴管制下的各種限制,凝結成戰爭的記憶;當然,以軍事目的為出發的民生工業建設,以及大量駐軍所帶來軍人消費經濟,相當程度地滋養了被戰爭所摧殘的百姓生活。這種既緊張又依賴的軍民關係,再現了一個時代的特殊面貌。

這樣的歷史轉折,讓金門與東西德的柏林、南北韓的板門店一樣,是二十世紀中葉世界關注的火藥庫。以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所爆發的砲戰為例,西方即以「金門危機」(Quemoy Crisis)稱之,著名媒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每天以焦點新聞報導這座島嶼的落彈量,以及軍民如何度過難關的表現。金門的屹立不搖,宛如台灣海峽西岸不沉的航空母艦,守護著台灣的和平繁榮,也抵禦了共產勢力的擴張與蔓延。

隨著冷戰的和解,以及中國與台灣關係的變化,金門不再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金門解除了戰地政務體制,回歸民主選舉,開放觀光活動。駐軍逐年撤除,社會漸趨活絡。二○○一1年元月一日「小三通」啟動,中斷半個多世紀之金門│廈門的船運航班恢復,台灣商人絡繹不絕,以此作為前進中國的門戶。歷史再度變奏,金門不再是兩岸軍事對峙的前線,而成為經略中國的「經濟新前線」。

在新的時空環境下,金門的發展面臨不同的機會與挑戰。一方面,如何善用歷史所遺留下來的資源,轉化為休閒旅遊的消費經濟,成為主要的課題;一方面,如何舖陳、述說戰爭時期的生活經驗,使世人得以認識這座島嶼的苦難歷史,體驗鬼斧神工的軍事史蹟,並在戰地的真實場景中體認到和平的可貴,亦為值得思索的方向。簡言之,若能妥善再利用豐富且多樣的軍事史蹟,賦予新的主題與價值,必能以歷史保存及文化觀光的發展方向,再度贏得世人的矚目,一如二次大戰的法國諾曼第登陸海岸(Normandy landing beach)的戰爭博物館群。

藝術是戰地歷史的最佳詮釋,藝術也是悲慘經驗的最好救贖。二○○五年的「金門碉堡藝術館」(BMoCA),以戰爭歷史為素材,涵蓋了美術、裝置藝術、音樂、電影、戲劇、建築等領域,如蔡國強、林惺嶽、李錫奇、汪建偉、姚謙、譚盾、蔡明亮、張永和等大師,嘗試藉由藝術詮釋這座世界級的戰地島嶼,已為金門開拓了知名度。

因此,與其坐困愁城地擔心大三通時代金門的邊緣化,不如嘗試跨越政治、跨越悲情,以想像力引導金門的發展,並落實於具體的行動方案。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