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英九總統的正體字說起
因應新政府兩岸開放政策,大批陸客登台觀光料將雨後春筍。也因此,大部分台灣景點、參訪地,乃至簡介說明等都迫不急待地將方正的繁體字改為殘缺的簡體字;甚連總統府也不例外。以致馬英九總統都看不下去提出:應該讓大陸客感受正體字之美,引人深思。金門,這個向以觀光取向的小島,面對兩岸急速開放之際,再估以平日對大陸之依賴,想當然耳,對更改字體之事一定不落人後。但,我們以為,且不管不卑之動機,更重要的是對中文珍貴的形象之美、意象之美、音韻之美,乃至舉世無雙的資訊之美,我們鄭重呼籲:為了保存中華文化之美,請堅持使用繁體字--「正體字」!
最早將繁體字、簡體字正名為正體字、異體字的是旅台學人倪振金;早在民國九十二年二月間,他即在本報披露:應該將大陸的「異體字」回歸成「正體字」才是。中國文字在歷史推拸中,為了時代需要,曾一再簡化,但此簡化都在「六書」範圍內進行,也因此不但今人可以讀古書,更重要的是,上帝賜給中國人最寶貴的禮物--舉世僅有以六書所創造出來的中國文字得以保留。使中文不僅僅是一種表達的工具、也是一種情境心聲、更是美學的音符。是以你可以不懂「寒塘雁跡」,但絕對可以體會那種荒寒的落寂;你也可以不明「巧笑倩兮」的意境,但絕不會與「猙獰諂笑」連想到在一起!
只因中文不但要用讀的,也要用看的,更要用聽的,這種音、形、義的美學,只有源於六書的中文才有,也才可以書法藝術品的形態供人欣賞。不像英文的「馬利」、「媽裡」、「馬莉」可以是同一個人,但在形上卻有男性、女性及俗雅之別。而起源於以羅馬拼音取代中國文字的簡體字,根本上就是走上這條路,不然且以「殘三缺四」的簡體字書法掛在中堂,能看嗎?因為它不是根據六書原則來簡化的,而是以意識形態「亂簡的」,所以它是「異體字」。
其後二年,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也提出將繁體字命名為正體字的呼籲,成為中文字體史上的佳話。只因為,誠如「光明日報」引學者所說的:漢字是一種先進的意音文字,它把形音義集中在一個方塊裡,表意性強,可以區別同音詞。漢字形短,信息儲藏量大,便於快速閱讀。但更重要的是:漢字的字形不僅可以美化,更可以象形,也就使得漢字具有貫通古今的功能。而今,若任令大陸異體字橫行,則此項舉世無雙的中文之美、中文之利將蕩然無存,豈僅是華人之損失,更是世界文化之損失。
至於大陸當年以消滅文盲之原因,因而胡亂刪減去除所形成的醜陋簡體字--異體字。坦白說,就台灣五十年來教育之成效,早就證明消滅文盲與字體是毫無關係的。再進一步言,當年毛澤東急於簡化漢字,其實有絕大部分原因在於意識形態,如今時過境遷,面對知性社會之崛起,誠不知大陸尚有何理由抱殘守缺!而向以閩南文化重鎮自居的金門,若也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大舉標榜異體字,誠不知日後自圓其說於青史?敢以此與鄉親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