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拚經濟救民生的施政主軸
新政府上台進入第二十五天,出現狀況不斷、失分連連的窘境,讓外界對原本自信滿滿的劉內閣是否真的「準備好了」,打了一個大問號。以最近一星期兩件爭議事件觀察,為什麼一個「勘災」會造成民怨?為什麼並不違法的閣員綠卡問題,會演變成引發社會負面觀感的危機?回歸問題本身來探討,不難發現劉內閣在處理問題時屢屢被一些枝枝節節的小事絆住,讓自己陷入進退失據的政治漩渦,牽制了重大政務的推行。
南部農業縣因大雨淹水農作受損,農委會主委陳武雄立即南下瞭解災情,對不符災損補償條件者仍提出法外從寬、照顧菜農的補償方案,處置堪稱允當。卻在媒體拿著「農損兩千萬而已」打得滿頭包,這種做對事情又受氣的情況,實乃不諳媒體前應慎言,以免被「斷句取義」,有理說不清。尤其是劉揆在民代及媒體操弄下,不知真假民意,南下勘災,在媒體前被農民譏諷,怪他慢半拍,並受到同黨籍立委奚落的場景,真是情何以堪!
事實上,這次南部淹水造成農損的程度,到底構不構成災損的條件,是小災害或大災害,可謂見仁見智。同時,這些災害之處理,從中央政府到地方縣市、鄉鎮首長各有其權責,理應層層節制、掌握管控、有效處理,以安撫民心。因此,事發之初,劉揆站在全國最高行政首長的高度,應即透過媒體表達關切,以體恤民困之政策宣示,呼籲地方行政首長勘災、回報,並責成相關部會首長掌握災損,辦理補償救助,才是至道。經過這個處理程序之後,閣揆於事發當時或之後出巡勘災,便能凸顯政府首長關心民間疾苦的形象。似此次被媒體、民代牽著鼻子走,如同戲台過場,徒具形式的勘災秀,顯示新政府官員的「政治學分」還得重修。再說,不論大小災害,如果都要求閣揆勘災,豈不疲於奔命,則千頭萬緒的政務將何以為繼。
再就劉內閣這次處理「綠卡」議題的表現,顯然並未記取馬英九總統選前綠卡事件之教訓,原本是不違法,但有社會觀感不佳的問題,卻演變成被動因應,讓在野黨立委撻伐不止及同黨籍立委加入圍剿的危機,尤其是,當外交部長歐鴻鍊被質疑有綠卡之初,不能見微知著,不思自清自律,曝露這個執政團隊竟然連一個極其單純的小事都可以處理的如此左支右絀,像做了什麼錯事般地頻頻道歉,確實令人搖頭。
新政府在經過這段時間幾個爭議事件,應該記取經驗教訓,深自檢討,為什麼自許「準備好了」的執政團隊,在上台不久,卻顯得施政步調混亂,遇事拖泥帶水,進退失據。尤其學者從政,應拋棄菁英心態,更應體察政治環境已不同於往昔,在野立委角色易位,藍綠對立超越政策辯論,因而模糊問政焦點。因此,為政者宜重視經營與媒體、國會之良性互動,同時本於民本思想,深入基層,訪察民瘼,掌握真正民意,以為施政參考。
所以,我們在此呼籲朝野民代秉於職責,專業問政;同時,新政府應深體民心望治的心情,拋棄瞻前顧後、憂讒畏譏的心態,拿出魄力,重新調整施政步調,回到「拚經濟,救民生」的政策主軸,才是全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