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劉內閣施政表現的初評
萬眾矚目的新政府五二○正式登場,面對民眾「馬上就好」的高度期待,內閣閣員無不肩負沈重壓力,個個摩拳擦掌,準備施展身手。但是,觀察新政府這幾天的整體表現,幾件爭議性的事件,顯示這個執政團隊,第一週「週考」成績不盡理想,出現了毀譽參半的現象,有負社會大眾的殷殷期待,勢將衝擊到人民對新政府的信任與信心。
新政上路,劉內閣著眼於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增進人民財富,推出「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當前物價穩定方案」、「週末包機及大陸觀光客來台方案」三大重要施政,基本上是具體回應民心望治的期盼。但是,在「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中,推動五八三億公共建設案,因為通令地方政府兩日內提出計畫,遭到綠營執政縣市首長炮轟,以及部份執政黨籍立委質疑,未先溝通即形成政策,顯示這個政策制定與執行過於急就章,當然會有爭議。
再就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油價調整爭議來看,油價「一次漲足」反映國際油價行情,回歸市場機制,是馬陣營競選期間的支票。劉內閣兌現這張支票,是正確的政策,也符合市場經濟的原理,適足以凸顯扁政府當初為選舉考量,以政治侵犯專業的事實。但是,為什麼這件事會演變成民間囤油難以遏止,漲價時間急轉彎,造成加油民眾怨聲載道,政府失信於民的窘境,顯然是決策過程與處理手法出了問題,必須受到質疑與公評。倒是幾位伶牙俐齒的在野黨人士及立委,疾言厲色地炮轟油價調漲政策,並自誇扁政府時期油價管理得很好,令人啼笑皆非。
油價問題,應回溯至民進黨執政時期,去(九十六)年七月間,國內物價漲勢難以停歇,時值第七屆立法委員選前,民進黨諸多投入選舉者,紛紛叫苦,當時「浮動油價機制」成為眾矢之的,被認是物價上漲的罪魁禍首;因此,前總統陳水扁一句「油價不能浮動到民心浮動」,迫使行政院調整「浮動油價機制」,到該年十一月底,更祭出凍漲油價措施,迄今已長達半年之久,此期間國際原油價格從每桶九十美元漲到目前的一三○美元左右,舊政府為選舉利益,以執政優勢種下的因,新政府只能概括承受,如今,在野黨立委忽略了前述的惡因,只看到現在的苦果,對調漲油價大加撻伐,應視為政客基於政治立場,不思己過、善揭人短的做秀心態,這種譁眾取寵的行為,不足為訓。
持平而論,劉內閣並未刻意以政治操作清算舊政府油價凍漲政策,這次毅然解除油價凍漲管制措施,是政治人物勇於負責的表現,值得肯定。但是,劉內閣以拚經濟為主的財經首長們,絕大多數是具有專業背景與行政經驗的老臣,這次運作這個對新政府執政能力具有指標性意義的政策,未能預見囤積油品等問題,及配套措施不足,尤其預告漲價日期卻又突然生變的做法,讓新政府團隊的誠信與專業都遭受質疑,導致社會大眾信心滑落,值得新政府引以為戒。
新政府上台,民眾對「馬上就好」的期望至為殷切,執政團隊固然力圖有所表現,但是不宜操之過急,以免政策欠周延而顧此失彼。因此,我們認為,政府官員應善於傾聽民意,秉著為人民負責的態度,面對問題、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凡所施政應兼顧全面,深思熟慮,尤應講求誠信,才能嬴得全民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