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面對困境前瞻發展策略
新政府上台進入第四十六天。馬總統的民調從就任之初七成上下的支持度下滑到四成左右;民眾對新內閣充滿希望「馬上好」的預期,隨著內閣官員遇事慌亂、狀況不斷、窘態畢露而信心大減;因此劉揆只能將「馬上好」的口號調整為「馬上漸漸好」,以安撫人心,希望民眾耐心等待。至於是否真的能「漸漸好」,卻是未定之天,因為其中諸多因素受制於人,所以變數極大。
根據經濟日報與遠見雜誌於總統大選後合辦的「台灣民心指數調查」發現,四月份國內民心指數勁揚,由選前的38.6點揚升到42.2點,其中,政治樂觀指數大幅跳升14.1點,至65.9點,較民進黨執政時期翻升一倍之多,顯示民眾急切希望改變現況以及對新政府的高度期待。所以馬政府以「拚經濟,救民生」為政見主軸贏得選舉,表示人民用選票唾棄荒政、失德、偏執的前朝政權,更由於民心思變,望治心切,才會有「馬上就好」的憧憬。不可諱言,新政府上台後,內閣官員個個滿腔熱忱,懷著無限抱負,亟欲大展身手,但是,為什麼這四十多天來,呈現在社會大眾眼前的,卻是遇事倉皇失措,行事步調不一,因而陷入跌跌撞撞,焦頭爛額,整個執政團隊民調下滑的窘境,深值新政府省思與檢討。
政府施政必須顧及全面,以國家整體目標和遠程利益為著眼,但是,民主政治須兼顧民意,而民意的特徵大多偏重於眼前的、個別的、局部的利益;因此,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把握國家長遠目標與利益的施政主軸,同時兼顧民意需求,減少政府施政阻力,需要政治領袖高度的智慧與柔軟的政治身段,以及掌握真正主流民意與充分溝通的能力;同時,任何一項符合民眾長期利益的政策,事前必須周詳規劃,在政策形成過程中,宜與民意代表溝通及意見徵詢,俾能獲得充分的信任與支持,達到政通人和之境界。
因此,新政府上台,當民眾對政府期待甚殷之際,社會大眾、媒體、反對黨人士可以沉不住氣,執政者卻不能沉不住氣。現在大家性子太急,當民眾充滿了浮躁的情緒,可能對政府某些政策有所批評或指責,政府官員更應理性、冷靜以對,不能因一時之褒貶,而患得患失,亂了分寸,致進退失據。例如新政府上台之初,為了「馬上好」,要求地方政府在兩天內草率提報半年內急需進行的建設方案,顯然流於急就章;再如最近台股「跌跌不休」,主要是這一波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導致全球性的股災,但是政府為了挽救投資人信心,宣佈幾項重大措施企圖挽救股市,這種不符合市場機制的措施,效果必然有限,實非所宜。
事實上,劉兆玄院長也坦承,接下前政府油價凍漲半年的爛攤子,所以上任以來為了穩定物價,「根本無暇打正規戰,都在打游擊戰!」這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做法,終非長久之計。既然台灣無法免除國際大環境的不利影響,主政者的責任就在於佈局大政方針,因此,我們認為,政府應該以務實的態度面對當前困境,採取因應措施;此外,更應研析國際經濟環境的有利或不利因素,以前瞻的思維,規劃遠程的發展策略,為國家的繁榮進步提出共同奮鬥的願景,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