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陽山「金門十二大建設」談起
周陽山教授日前在八二三戰役研討會中,提出「金門十二大建設」。洋灑侃侃,不由憶起當年解嚴開放之際,眾多重振金門宏論的歷史場景。惜因諸多因素,當年建言,或零散、或中斷、或易轍,以致多成歷史具文,二十年來雖說早已換了人間,金門卻猶在迷霧中!如今重睹這些鴻論,何僅有似曾相識之感;除感傷歲月的流逝,更有人生長恨的感嘆!
原因無他,除立論者未能始終如一等因素外;社會未能達成共識更為重要原因。基此,我們願效紐約時報作法,針對一些長期關注於某些議題的思想者,予以追蹤及專論,無非希望帶動風潮,成為社會共識,以盡媒體之責。因此我們不辭繁複,就前瞻性、宏觀性、持續性、可行性等內涵來審視當年諸言者,以供專論。非常高興地發現世上仍有張居正;多年來始終能持續以宏觀、務實的態度來關懷金門大政,提供建言。我們且秉上述精神,系列披露以與周文對話,無非希望在此歷史時刻,風雲再現,重振金門。首先我們內舉不避親地論談本報浯江夜話筆陣倪振金先生。
這位早年投身反雛妓運動,以「雛妓淚」一文與本報結緣的旅台學人,早在八十年間即不顧軍人敏感身分,以「陽光底下說戒嚴 」為題,挑戰解嚴後國防部卻再度宣布金門進入臨時戒嚴的不當性,進而開始了近二十年來思索金門、前瞻金門的系列議題:首倡改制金門特別行政區、重劃縣土、營造生態島(Eco-City);率先揭櫫建造金廈大橋、以科技全面清除地雷、籌設慈濟教學醫院;最早力倡整體基礎建設、規劃坑道窖酒,乃至突破性地建構現代化交通網:「要以國際化之格局與視野,以平坦快速道為骨幹,輔以自行車道、休閒步道,以原生樹區隔串聯成一片林蔭道路網,…開闢台金海上藍色公路,…克服霧季干擾,將金門機場營造成一個國際機場,…路到那裡,寬頻網路就到那裡,以迎接地球村的時代。」凡此均散見於本報及他早年出版的《不廢江河萬古流》中。品繁而系統;遠見而務實。
除硬體建設外,更關注人文層面的問題,解嚴之初即疾呼興建孔廟、倡導正信宗教、改革選舉風氣、讜論金門大學、呼籲美學教育、重修金門縣志、正言金門學,乃至期勉公部門轉型為現代化之企業理念:「應站在全球化之格局上,充實蒐集、分析、組織資訊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再三疾呼提倡讀書風氣:「一種不分男女老少樂於充實進修的閱讀運動,以培育世界公民的識見!」
二十年來這些關注從未間斷,且成為今日眾論之議題!尤者,格局中復能務實以論,如在「金門縣政萬言書」中,即具體指陳:「從水頭至后湖,可以茅山塔、文台古塔、漢影雲根、翟山坑道、后湖海灣為點,進而沿海域線規劃林蔭步道、自行車道、公車道,遍植草皮及原生喬木,仿舊金山十七公里海濱,規劃出海域景觀。」令人觀止!
撥開歷史的層層迷霧,透過這番對話,無非希望重振金門的宏論,不應只是殿堂上的具文,而是永續經營的責任;不具回報的良知!最後我們且借倪先生之言以共勉:偉大的建築使人感動;悠揚的樂聲令人心動;旖旎的風光催人行動!當此先進國家皆已嫻熟城市規劃的願景時,我們還能依戀昨夜的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