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遠見﹑蛻變與轉型

發布日期:
點閱率:675
字型大小:

金門,這座昔日以戰地聞名世界的島嶼,正積極地以文化的面貌改變世人對她的刻版印象。

從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解除戰地政務迄今,造訪過金門的人無不對這裡完整的閩南聚落、古典的宗族文化、多樣的僑鄉建築及迷人的歲時節令感到著迷。因為歷史的深厚累積,一旦戰火煙硝離去,掩不住文化的溫潤與魅力。而這些有形無形的珍貴文化資產,正是金門永續發展的重點。

近年來,金門的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成果可謂豐碩。首先是自2001年起的歷史建築清查,於金城、金湖、金寧、金沙、烈嶼、烏坵等鄉鎮範圍內建立了六百餘處的個案;至今為止,經法定程序,已完成39處古蹟、1處文化景觀、143處歷史建築的登錄與公告,數量冠於全國,涵蓋了明清市街、傳統合院、近代洋樓、戰役史蹟、文化地景的類型,充分突顯金門人文環境的特性;再者,古蹟的修復、活化利用及經營管理也頗有建樹,東溪鄭氏家廟、後浦頭慈德宮、黃偉墓、太武山海印寺的修復、朱子祠儀門的重建、清金門鎮總兵署的開放等,這些工作都提供了文化觀光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為鼓勵社區居民自發性維護具有傳統風貌的建物,縣政府訂定相關獎補助的自治條例,編列了大量的經費,完成上百棟民居建築的整修。2006年起,更著手研擬歷史建築的獎補助辦法,提高獎補助額度來增加居民保存的誘因。這些配合財務補助的行政資源,成為落實歷史保存最直接的助力,不少傾頹的建物因而恢復昔日光采;當然,蓬勃發展的傳統建築維護,也確保了匠師的生計,並使年輕一輩投入這個領域的工作,技藝傳承初步由市場機制解決。

聚落保存與社區營造方面,結合營建署城鄉風貌競爭型、政策引導型、新故鄉營造計畫等補助機制,爭取了以文化資產保存為目標的建設經費。如2005年競爭型提案以「僑鄉與戰地之再生:一個關於時間與記憶的地景保存設計」為題,在全國二十五縣市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二名、八千萬的補助款(縣府自籌三千萬),進行整修陳坑聚落公園、陳景蘭洋樓、金湯公園、軍事據點營區等,使得金門規模最大的洋樓及饒富盛名的軍事地景得以獲得重生。其他補助機制也投入包括后湖、庵前、浦邊、烈嶼羅厝、東坑、盤山等社區的環境改造,以社區參與的過程,對聚落空間、鄰近的閒置軍事營區提出改造,或許成果尚未十分顯著,不過開始與以往鄉村整建的作法有所不同,強調原貌修護、近自然工法等作法,隨著技術經驗的成熟及社區意識提升,未來有機會愈做愈好。

從永續發展、區域分工、資源優勢的角度來看,以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做為地方發展主軸,對金門來說是十分適宜的。因為,相對於二十世紀後半葉以降,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壞及台灣都市化、現代化的快速更替,金門島上保存了完整且傳統的宗族社會組織、城鎮與聚落空間、社會生活與習俗等,儘管曾經歷戰爭的洗禮,但這些文化仍保有其豐沛的生命力,具有當代的價值與意義。

當泉州為了昔日拆除了大批科舉牌坊之錯誤政策而懊悔不已、台南保不住號稱「台灣第一街」的延平老街而顏面無光之際,緊鄰金門之福建土樓、廣東開平的僑鄉碉樓及澳門的葡萄牙人遺跡,正以其保存之完整性而躋身世界文化遺產之林,享受著堅持理想之後所帶來的豐厚觀光資源。歷史保存與活化利用,不僅是為了榮耀先人的成就,更是為了下一代安身立命與永續發展的遠見。

作為「閩南門戶、台灣窗口」的金門,將靜態的文化資產提升為動能的文化產業,是未來迫切的課題。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