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廈連結﹐何不思考「輕軌系統」

發布日期:
點閱率:1,649

近幾年來,隨著兩岸關係的改變,金門與廈門、泉州、漳州等具有歷史地緣關係的城市之聯繫愈來愈密切,以經濟整合為目的之「金廈生活圈」議題被討論得沸沸揚揚;具體的交通聯繫方案也一再被提出,如金嶝大橋、金廈大橋等。

然而,從規劃的角度來看,我們贊成金門與閩南城市能相互接軌。但是「接軌」真正的意義是「區域分工」,而非一致化與同質化。用簡單的話來說,你扮演好你的優勢角色,我扮演好我的優勢角色,進而彼此既競爭又能合作。

以大橋為例,在政策形成的過程,絕大多數邀請工程背景的專家來證明「跨海大橋」的可行性,而殊少以嚴謹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甚至交通衝擊的分析,進而告訴百姓大橋銜接過來之後的「利弊得失」。

金嶝大橋的一旦出現,將改變金門的路網系統,進而因為車流的增加而必須拓寬馬路,以維持服務水準。這樣一來,汽車的成長可以預期,島嶼的生活環境將受影響。是故,我們認為,金廈連結除了大橋之外,也可以從另外的方向思考,例如「輕軌系統」,在高油價時代,不僅可以節能減碳,還能抑制私人汽車的成長。

世界上最初的輕軌系統在19世紀中期出現,當時的車廂由馬匹拉動。到了1880年間,電動的輕軌系統被發明出來,一般只有單節的車輛,稱為電車。除了解決城市內部的交通問題外,還有「跨縣市」的輕軌系統,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這種系統稱為「放射狀鐵路」。到了1950年代以後,公路交通開始普及,輕軌系統陸續被拆卸,配合汽車工業的蓬勃,以美國為主的城市生活幾乎離不開私人汽車。

1980年代開始,一些城市開始重新引入輕軌系統,以解決汽車氾濫的問題。但新的輕軌系統的設備較現代化,並使用多節的列車。車站設於相距數幢建築物之間,最多不超過一英里,部份路段亦會以高架的形式興建。輕軌系統比起公共汽車(包含BRT)乾淨、安靜、舒適、容量大,甚至快捷;而列車通過路口的時間會比數輛公車短很多,更可以降低交通衝擊。因此世界上許多城市,輕軌系統再次成為城市裡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特別是歐洲,約十萬人左右的城市即興建有輕軌系統。

事實上,輕軌系統包括輕軌捷運系統(Light Rail Rapid Transit, LRRT)與輕軌運輸系統(Light Rail Transit, LRT),均屬於軌道運輸系統的一種。LRRT有專用路權,行車速率較高,並可完全自動控制,運量較LRT為高。輕軌系統因車身結構簡單、重量輕,且使用每公尺重量37公斤的輕軌而得名,有別於一般鐵路每公尺50公斤以上的重軌。而輕軌電車可說是城鄉公共運輸中最富彈性的運輸方式,因車輛內裝設計、列車組成、建造型式、控制系統、路權型式等彈性大,可依地方實質環境與交通需求特性做適切的設計,而且造價比中運量(如木柵線)、高運量(如板南、淡水線)低很多,施工期程也快,被歐美各國公認為一種極具成本效益與空間效用的大眾運輸系統。

興建大橋固然是選項之一,然而金廈間連結的交通運輸方式,如能進一步提出包括社會、經濟、文化、生態、交通等層面之效益與衝擊分析,以求獲得金門長治久安,或許不失為永續繁榮的最佳方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