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的省思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父親節,在這個屬於父字輩者特有的日子裡,我們願以歡欣與崇敬的心情,祝福他們父親節快樂,家庭和樂融融。
父親節起源,要追溯到抗日戰爭末期,當時上海是日本佔領區。民國三十四年的八月八日,上海各界聞人發起了慶祝父親節活動,市民立即響應,熱烈舉行慶祝活動,此一活動,明為祝福父親之舉,實則隱含懷念祖國之意。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市各界名流士紳,由黨國元老吳稚暉等十人聯名陳請上海市政府轉呈中央政府,訂「爸爸」諧音的八月八日為全國性的父親節,至此,國人都在八月八日慶祝父親節。有別於美國人倡議在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慶祝父親節。因此,這個節日是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特有的日子,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金門各界日前在社福館舉行「九十七年模範父親暨新好爸爸表揚活動」,主要目的是為了關懷終年辛勞的父親,激勵偉大的父愛,以宣揚孝道,樹立典範。表揚對象共有二十五位模範父親和三十九位新好爸爸;藉由這項表揚活動,彰顯渠等對家庭無怨無悔的付出,以及對社會無私無我的奉獻,進而激發縣民重視人倫孝道之信念,引為榜樣,見賢思齊,帶動社會善良風氣,共同營造祥和安康的理想境界。
緣於過去傳統社會家庭分工「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型態,父親這個角色,扮演的是家庭經濟來源的主要供應者;更由於舊時代「嚴父慈母」的刻板印象,大部分的父親顯露於外的是剛毅、嚴肅、不苟言笑、不易親近的表象,管教子女時大都扮演「黑臉」的角色,與子女間似乎存在著一條無形的鴻溝,因此,較之於為母者天生的慈祥與溫柔,人們對母愛光輝的讚美歌頌高過於對父親的讚頌與感懷。事實上,家庭角色扮演固然不同,但為人父母者對子女的愛都是一樣的,所以,如今父親節亦廣受子女重視,誠屬時代進步的表徵。
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婦女投入職場的比例增加,雙薪夫妻使家庭分工起了結構性的變化,父母的角色扮演亦趨向多元。時下有不少為人父者,本於互助夫妻、感恩夫妻的觀念,樂於參與子女教養及分擔家事,一般都以男人做粗活、女人做細活分工;但是,有越來越多的父親,更以體貼、珍惜太太的心意,積極投入更多家務,他們在受到家人尊敬之外,更獲得「新好男人」的美譽。
由於金門經濟發展條件不足,中壯年者赴台工作人口甚眾,將其下一代送回金門由爺爺奶奶照顧者,因為隔代教養所產生的問題,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隱憂,少數已浮現的青少年偏差行為已造成社會負擔。這種現象,在歡慶父親節的同時,深值這些為人父母者、教育工作者及社工單位或團體共同重視。
在這個表彰父親劬勞的日子,有不少家庭的父親洋溢在子女用飲宴、旅遊、蛋糕、禮品、紅包、賀卡、電話或電子郵件等等不同歡慶氣氛中,在同沾喜氣之餘,我們更應當為社會上一小部分在孤寂、嘆息中的父親們,寄予高度的關懷與衷心的祝福。同時也呼籲那些受限於不同因素的在外遊子們,當思「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不論用什麼方式,都要適當的表達對父親的感恩,善盡人倫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