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盼團結金門下的光榮奇跡
台北縣金門同鄉會九日召開會員大會,並紀念八二三砲戰五十週年紀念。副總統蕭萬長代表總統馬英九向全體八二三戰友表示敬意、表揚各行業傑出金門人士「戰後五十菁英」,同時推崇金門同鄉會對於凝聚共識、促進團結的貢獻。
五十年的那場戰役對許多金門鄉親而言,或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對更多的金門人而言,經驗必須被記取,更要化成無畏前進的動力。
五十年,足令一名襁褓稚兒,垂垂老矣,當年那些執干戈以衛社稷的英雄們,或已廉頗老矣,但提起往事,絕對是志在千里。五十年後的今天,台北縣金門同鄉會舉辦「戰後五十菁英」的表揚,相當程度也在彰顯金門人「淬烽火、益堅韌」的「金門鋼刀」精神;五十菁英或不能盡表金門旅台鄉親的卓然成就,但至少是個表徵,表徵著金門人紮根鄉土、放眼寰宇的胸襟及氣魄。今日的金門,建設發展或未盡人意,但至少我們應該很堅定的說:「金門始終往正確的路上走!」
金門該何去何從?許多人信心滿滿,更多人充滿困惑。近半世紀的軍管,金門或是反攻的先鋒、民族意志的堡壘,但相對的,也讓金門益發的沈默。往昔,沈默代表安分守己,代表好戰士、好國民,但如今,會哭的孩子不一定有糖吃,還要看你有沒有方方面面的實力。金門是個不懂得哭的孩子,我們也不建議金門因為烽火的疤記乞求施捨般的憐憫;我們希望金門可以自我成長,自個找糖吃,擁有自己的實力。
金門的實力在地理區位、人文歷史,以及無限的可能性。在我們懷疑金門定位的同時,會不會就是因為金門的無限可能,所以始終讓人覺得金門的建設猶如多頭馬車?事實上,國家公園、金防部、金門縣政府在金門各擁山頭、各有隸屬,巧的是,至今我們還看不出誰來擘畫指揮、協調統合。有限的資源禁不禁得起無謂的耗費?常說金門旅外人才多,但多並不足以造成關鍵的影響力,癥結應在金門團不團結、力是否只往一處使?當前的金門,我們看不到具體的公共政策論述平台,更多的情況是意見領袖們福至心靈、各擅專場、各彈各調。我們能否如此理解:「反共聖島,眾志成城;今日金門,見識分歧?」分歧,自然也是民主政治的常態與成就,但不能凝聚島內共識、發揮島內的群體聲響與力量,又憑什麼要求島外的數十萬眾鄉親的喝聲相挺?
五十,只是個數字,更大的意義是金門如何記取五十年來的發展經驗,日精又精、銳意進取。或許,金門應該闢建更深廣的政策論述平台;更大範圍的敞開心胸、打破藩籬,吸納更多的優秀興革人才;有計畫、有決心的將「紙上談兵」,變成一種可欲的目標與事實。有道是:「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希望數十年後的八二三,我們是以「慶祝」的心態看待金門過往的發展,而不僅止於「紀念」。
哥倫布言:「勇於追求新的地平線就是冒險家。」居禮夫人說:「弱者等待時機,強者製造時機。」今日的金門或正處於「勇於追求」與「製造時機」的轉捩點。團結才有好果子吃;金門的戰後菁英們,且揮別昔日的烽火印記,創建團結金門下的光榮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