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來的歷史課﹐從殺戮戰場到和平廣場
──金門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及九三砲戰五十四周年的歷史省思
對照「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的盛大紀念活動,昨天,九月三日,卻是一個安靜、被淡忘的「九三砲戰」五十四周年紀念日;兩年後,將喝大陸水,「過去砲打砲,走向水通水」的金門,反而成了九三、八二三砲火外的新話題。從軍事對峙的前線走到政治和解的前線,已改變的今日「前線」本質,無須再放大過去的烽火仇恨,但站在不能遺忘歷史、記取戰爭教訓的角度,也在「八二三」集中各種目光論述後,「九三」這場拉開兩岸冷戰砲擊的序幕,自是不能被忽略,值得再作「殺戮戰場」與「和平廣場」的歷史審度、省思。
比「八二三」砲戰提早四年開打,發生在一九五四年九月三日的金門「九三」砲戰,綜合《金門縣志》等文獻記載,大抵可描繪、浮現出爆發經過。
一九五四年秋,中共在東南亞會議召開前夕,欲對與會各國施加壓力,乃藉軍事力量用以影響會議的內容方向,因而採砲火奇襲國民黨統治的金門地區,特別是聚焦砲轟停泊於水頭海面的海軍艦艇。此舉在於壯大中共的國際聲勢。
一九五四年九月三日下午三時,驚天動地的九三砲戰爆發了!共軍分置在福建廈門東海沿岸、蓮河、深江、大嶝、小嶝的一百餘門火砲,向大、小金門展開猛烈砲擊,並瞄準、擊毀停泊在水頭海面的海軍艦艇。首日連兩小時的密集彈雨,計有五千發以上打落在金門各沿海村落,半個月內,金門共承受了八千七百七十七發共軍砲彈。面對共軍強大的火力相向,國軍亦不甘示弱,時金門防衛部司令劉玉章斷然下令砲兵部隊予以反擊壓制。
九三砲戰期間,金門除了水頭碼頭及部份民房遭損外,官方所統計出的軍民傷亡數字並不大,僅十餘人,但在統計數字背後被隱藏的,較之八二三砲戰單一村落被砲擊更慘重的個案,九月十六日下午,金門西半島的古坵(古區)村國軍彈藥庫大爆炸,夷平全村二十多棟房舍,一夕毀村;也如同八二三砲戰三位副司令官殉職的悲情故事,被當作砲擊地標的金門中學所在的白色建築物「中正堂」,劉照、羅莎、孫效鵬等三位教師及學生黃成本,在校園內遭來自廈門的砲彈擊中身亡。最能安居的寧靜家園、最能安心的求學環境,砲火無情下,俱失去了安居基礎、安心作用,造成村民遷徙外移、學子遷校流離。
九三砲戰,看似遠低於八二三砲戰的火力、傷亡數字,卻拉開了兩岸冷戰砲擊的序幕,也烙印下金門人烽火歲月的序章。統計數字不是衡量災難、看待歷史的唯一標準;九三砲戰對金門所產生的土地命運、人心衝擊,及其後來的影響,已難以用表象的統計、數字估量。單就戰火下的庶民生活面切入,一九四九年古寧頭戰役的浴血驚顫畫面猶未消除,島民再歷前所未見的九三砲戰彈雨撒下,加入戰鬥民防組織,挖戰備坑道、防空洞,躲避砲火、遷村移校::,種種關於導入戰火因素的生活方式,「九三」是一個倉皇的開始,又在四年後置身更慘烈的八二三砲戰,再一次深化了金門人的戰火悲情,也沈重了金門人對待戰爭的態度。
從「九三」到「八二三」,半世紀過去了,兩段烽火,是劃過金門土地的傷,也是刺過金門人心的痛;戰爭無情、和平無價,遠離戰爭、追求和平,已成了飽經戰火後兩岸人民的普世價值。總統馬英九赴約金門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大會,發表了〈從殺戮戰場到和平廣場〉的發人深省談話,他說:「我們要把金門從戰爭的記憶,轉為和平的象徵,我們無法改變砲戰的歷史,但我們可以創造和平的未來。唯有如此,這些軍民同胞的犧牲才有價值。戰爭沒有贏家,只會造成遺憾,我們不能讓兩岸人民再有同樣遺憾」、「我們要從歷史學習教訓,從教訓中找到未來趨吉避凶的道路。兩岸之間,可以競爭、可以隔絕,可以是鬥爭,也可以是競爭,可以隔絕,也可以交流,可以敵對,更可以合作。這一堂五十年來的歷史課,兩岸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才學習到這個教訓」。
不能遺忘、必須揚棄的戰爭,金門人走過「九三」、跨過「八二三」,五十年漫長的歷史課,從「殺戮戰場」到「和平廣場」,遞出和平的橄欖枝,才是上了這一堂用生命換來的歷史課所能帶來的最深啟示、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