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應該把握機會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從大陸毒奶粉事件談起
大陸毒奶粉事件愈演愈烈,重挫了中國食品安全的聲譽,有中國媒體用「食品安全的九一一事件」來形容醜聞的衝擊,顯見其不僅是中國的災難,世界各國也將隨之進入高度警戒狀態,深恐一不小心,就跟著倒楣。大陸的奶粉買不得該怎麼辦?報載,許多大陸民眾和台商利用金門小三通,透過親友或觀光的機會攜帶奶粉回大陸,所以最近金門商家最「夯」的熱賣的商品不是特產或高粱酒,而是「台灣進口」的奶粉。搶購奶粉成了金門遊的必備行程?說來有些可笑,但也曝露出兩岸產品的優勢、劣勢與機會,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平情而論,對中國而言,毒奶粉事件絕非偶發,而是中國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其中之一,較為廣知的便有:安徽阜陽的毒奶粉、河北用「蘇丹紅」造出的紅心鴨蛋、上海的陳年月餅、豬肉的瘦肉精事件、魚類的避孕藥與螢光劑事件、假黑木耳(摻雜使用「問題木耳」)事件、毛髮醬油、地溝油、北京「陳化糧」、石蠟火鍋底料、無根豆芽事件、人造蜂蜜、變質豬油、家樂福沃爾瑪出售問題壽司及過期食品,乃至這次中國三大乳品品牌│三鹿、蒙牛、伊利因為產品內含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等等;無怪乎大陸有句順口溜說:「吃葷怕激素,吃素怕毒素,吃飲料怕色素,吃什麼一點沒數。」大陸「問題食品」之多、涉及範圍之廣、造成惡果之重,簡直已經到了令人談「食」色變的地步。對照甫結束的北京奧運、殘障帕運,中國企圖塑造的世界強國的美夢,可說都被「奶」給毀了,由此再深究中國一切為政治服務、行政體系爭功諉過的現況,兩岸政府、民企的競爭優勢,似乎不辯自明。
毒奶粉對大陸來說,或是場中國品牌的浩劫,對台灣而言,亦是一回警訊,一回堅持台灣品質、堅持競爭優勢的警訊。因此,面對中國林林總總的產品安全問題,我們沒有見獵心喜,反而對兩岸經濟、產業的日益倚重而備感憂心。大陸製品病入膏肓,台灣產業也難免重感冒;隨著兩岸產業的連動與密切,台灣已無法置身事外,我們該想清楚的是,那兒才是我們的停損點?該怎麼做才能讓台灣的經濟、產業損失降至最輕?
台商、陸客大老遠從金門買奶粉到大陸,讓我們看到了契機。金門有否機會成為兩岸的精品中心,甚而引進國際級的檢驗、驗證機構,為兩岸的製品質量把關。事實上,台灣精品早國際享譽,中國也不乏高優精品,如若只是因為不爭氣的業者、鄰居,而讓兩岸精品同時為城門失火下的池魚,想誰都不樂見。或許最好的把關方式,便是在兩岸的門戶│金門,發展各類產業的精密驗證技術及知識產業,如若金門成為兩岸精品的集散地與保證區,何愁金門經濟不隆盛、不發展?選擇金門的理由,主要在於區位優勢,因為金門可以最快速的匯聚兩岸資源,並成為兩岸行政的緩衝區與防火牆。如何確保大中華經濟圈的連動停損,並維持最大的國家利益?金門,或正可以扮演關鍵的角色。
佛典云:「功不唐捐,法不浪施。」為者常成,行者常至。金門總該把握每次振起的機會,積極營造自己的未來,莫讓事件僅止於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