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文學館﹐傾聽島嶼的另一種聲音

發布日期:
點閱率:760

──支持〈搶救戰地記憶‧推動成立金門文學館〉

〈搶救戰地記憶‧推動成立金門文學館〉,九月二十日的《金門日報‧鄉訊》,以此為題作專題報導,披露曾軍旅戰地、留下百萬字金門書寫記憶的將軍作家公孫嬿(查顯琳)辭世周年,他生前的同袍、文友王牌等人呼籲,「公孫嬿的文物、手稿必須保留下來,特別是他與金門一段軍旅因緣所留下的重要文學著作、活動紀錄」,專題報導也引述,「國立台灣文學館在台南建置後,學者龔鵬程、詩人羅門,金門籍詩人許水富,也都曾在不同的場合提出一座『金門文學館』的構想,為豐富金門文學的多元色彩,不必狹礙的定格在金門籍作家,也可以把軍旅、書寫金門的各省籍作家納入,藉由文學作家的著述、手跡、影像等文物的呈現,保存獨有的金門戰地、土地文學記憶。」

搶救,保存戰地與土地記憶,推動成立一座別於台灣、有特色的金門文學館。的確是一個有急迫性的好構想,然而,「金門文學」如何定位,「金門文學館」如何規劃,又是一個嚴肅、必須深思的課題。

自古文風鼎盛,金門被賦予「海濱鄒魯」譽稱,中國沿海十多個島縣,金門曾以「文風」獨領風騷;但風華之島,在飽受盜匪、戰亂、移民,不確定的島嶼生存與政治動盪因素後,文氣持續、文風發展,都受到嚴重的斷層;一九九二年金門解嚴以前,文史、文學著作,可說極度匱乏,能有文學創作出版、流傳的本土作家,屈指可數,因此,一九八七年,文史學者龔鵬程才會觀察到金門等離島的文學書寫「還沒有發展出一個類」。受制於戰地、軍管環境,與外界聯繫、文化刺激不足,或是金門文人們無法專注創作,也難以創作出優秀具代表性作品的一個重要因素,反倒是一批曾軍旅金門的作家,諸如公孫嬿、洛夫、弦、商禽、管管、楊牧等,在金門留下不少可供傳唱的小說、詩作,著稱如公孫嬿的〈得月樓〉、洛夫的〈石室之死亡〉、弦的〈金門之歌〉、商禽〈逢單日的夜歌〉、楊牧〈料羅灣的漁舟〉等,此外,以《正氣中華報》、《金門日報》共同《正氣副刊》為發表主力的園地,也出現了軍中作家大量的「戰鬥文藝」書寫;「戰鬥文藝」雖非「文學主流」,甚至飽受爭議,卻不能否認它是反共時代的現象、產物,公孫嬿也不諱言「我以戰地為背景取材的文藝創作,散見於各報刊雜誌,這就是古今中外都沒有過的『戰鬥文藝』。」因而,走過烽火、反共歲月後,再來看待過去,「軍中作家」、「戰鬥文藝」,曾經充斥金門閱讀時空的特殊文類,也必須客觀地予以重新評價。

別於台灣的文學環境,曾經存在於金門的「戰旅作家」、「戰地文學」,在金門土地上存在過、烙下痕跡,但在以金門人、金門土地本位思考的認定標準下,可以是「金門文學」的一部份?一如論述「台灣文學」者,影響台灣文學、閱讀,卻長期生活在大陸、飄居海外的張愛玲給「排除」;國立台灣文學館的作家影像,也少了身在海外、現代詩影響無數文學心靈的鄭愁予。

「台灣文學」所產生的論述爭議,是否也發生在「金門文學」身上?繼《金門文學》後,二○○三年起,金門縣政府與聯經出版公司合作推出三輯三十種《金門文學》叢刊所收錄的三十位作家與作品裡,人物中有原籍金門、卻出生在南洋的作家,所有作家作品也有很大一部份與金門無關,但通通被歸為「金門文學」,如以土地的扣合度嚴格來論,「金門文學」的文學標準判定是有爭議的,但如以「金門籍作家作品」呈現,爭議性自然降低,但「金門文學」所創造的模糊空間、發展未定論,也等於在「金門籍作家」的「金門文學」之外,也為非金門籍作家書寫金門的「金門文學」或「文學金門」保留了一個迴旋、發展的多元空間。

正如《鄉訊》的〈搶救戰地記憶‧推動成立金門文學館〉專題中引台灣文學研究者應鳳凰教授的觀點,「談台灣文學而不提戰地文學,那這台灣文學就是不完整的」; 同樣的,談「金門文學」而忽略了一批軍旅作家的作品,那麼,「金門文學」也是不完整的,推動成立一座金門現代文學館,如能在本土作家之外,也以包容之心、廣泛納入本土以外的作家與金門土地的生活、書寫經驗,那麼「金門文學」與「金門文學館」的文學風景就更獨特、可觀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