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橋非彼橋﹐大台灣主義又來了
──從自由時報自由廣場一篇投書〈只想金廈大橋‧不想重建危橋〉談起
辛樂克颱風造成全台十三死十三失蹤,昨(十七)日的《蘋果日報》頭版大幅圖文報導〈明隧道活埋‧7罹難‧死得好冤〉,呈現遭土石流活埋的屍身,慘狀令人不忍卒睹;颱風也造成后豐大橋等多座橋樑斷裂,有死有傷有失蹤。天災,也可能是人禍,同樣是悲劇。橋斷、人斷腸,是藏了太多政府工程建設需要痛切檢討的地方。但在天怒人怨的此時,把一座象徵和解、追求人類和平普世價值,而且止於構想中的「金嶝大橋」也扯進來,未免太扯了!被颱風沖垮的后豐大橋,在醞釀中的金嶝大橋,此橋非彼橋,互相牽扯,再一次曝露的,不是「大中國主義」,而是「大台灣主義」。
〈只想金廈大橋‧不想重建危橋〉,九月十六日《自由時報》A13版自由廣場以如此頭題處理三則讀者投書,其中署名「黃添木」的讀者,引述馬英九到金門參加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紀念活動時,宣示評估興建金廈大橋––「金嶝大橋」,全長八點六公里,預估造價一○一億元,馬英九已指示經建會要在年底前完成評估報告,行政院長劉兆玄也表示,金嶝大橋興建計畫將納入兩岸協商議題;讀者黃添木根據金嶝大橋所需的「一百億」興建經費痛陳「一百億建金門到廈門的大橋,是多麼大的手筆!但是,台灣的危橋怎麼辦?一直到今天,辛樂克颱風造成后豐大橋、甲仙橋、五虎寮橋、牛眠橋都斷了,有人死了,我們才知道台灣還有那麼多危險橋樑;透過新聞報導,我們才知道二十多億元的危橋整建預算無故消失,才知道千億元擴大內需預算竟然只有一億是用在危橋改建。甚至,連國民黨黨鞭都痛批,今年五月時就已經要求交通部全面檢討危險橋樑,但評估報告都出來,馬團隊卻還是什麼都沒做!」讀至此,我們不得不肯定這位投書者因為災情,關切、批判政府施政,為受苦無告民眾代言的用心,但接下來的類比、說法,就顯得意氣、離題了,他寫道「馬政府,你們根本是在殺人啊!今天因為斷橋而喪命的人,就是因為你們這個執政團隊根本沒把台灣人民放在心裡,只想建著金廈大橋,只想著積極促成兩岸統一,只想著諾貝爾和平獎!」「去死吧!你們這些可惡的國民黨!可惡的台灣米蟲!」
一篇前段尚稱引述有道、後段卻是論述流於情緒的讀者投書,《自由時報》做大處理,原不值我們為文作評;〈只想建金廈大橋‧不想重建危橋〉,看似件有感染力的議題類比,但又風馬牛不相干;看似在批判兩岸統一心態下的「大中國主義」,實則十足反映了「大台灣主義」。在這「大台灣主義」架構下的「台灣意識」,逢「中」必反,管他和解、和平,管他金門,一座橋,如蓋在屬金門島內的金、烈,台灣乏人關心、聞問,一旦向島外延伸到大陸,台灣內部隱藏的反對聲浪就出來了!
一九四九年以後兩岸分離,地理屬福建、治權屬台灣,金門人陷入台大教授楊永斌以台灣為中心的「未淪陷的大陸人,講閩南話的外省人」不確定心理、自我調侃處境。在所謂「台灣意識」、「台灣優先」、「台灣獨立」的基本教義者眼中,儘管半世紀來,金門與台灣的互動早已形成政治、軍事、經濟的生命共同體,金門人在前線捍衛台灣安定站了五十年衛兵,幾十萬金門人力、人才也投入台灣的現代化建設發展,表面上金、台融合一體,是一家人,但一涉及金門與大陸的關係、互動,金門立即不存在於台灣地圖、台灣人思考中。在「大台灣主義」下,台灣是「老大哥」、金門是「小老弟」,強勢的老大哥隨時可以踢走弱勢的小老弟。
一九九四年年底,台灣省市長選舉期間,民進黨主席施明德以「台灣的子弟兵,置於險地可能淪為人質」為支撐理由提出「金馬非軍事化│金馬撤軍」主張,引發軒然大波後,無黨籍立委林正杰即注意到「大台灣主義」現象,並要金馬人勇於批判「大台灣主義」,林正杰說「金馬是攻擊性的跳板、不是保衛台灣的長城」,又強調「金馬的未來必須奠基在對『大台灣主義』的批判上:結束《金馬安輔條例》特別法、停止金門國家公園計畫,由地方主導,重新分別擬定金馬綜合計畫。金馬與大陸進行有別於台灣的特別的、直接的貿易關係;金馬與廈門小三通,在經濟活動上自成一生活圈,在政治上成立金馬特別行政區」。
十四年前,林正杰的真知灼見,跑在前面的言論,包括軍事特別法廢止、與大陸小三通,已一一實現;停止國家公園、成立特別行政區,仍在檢討、推動中。然而,林正杰籲請正視批判的「大台灣主義」,仍然存在,且在金馬與大陸小三通後,金馬愈來愈成了台灣意識下的「邊緣」、「邊陲」之地。
颱風台灣斷橋、和平兩岸建橋,被混為一談的言論,看似小題大作,卻再次引發我們對置身「大台灣主義」下金門處境的無限感觸,金廈和平大橋何辜,金門人何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