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在役轉化﹕建立金門軍事博物館系統的第一步

發布日期:
點閱率:886

今年八月二十三日,馬總統在金門宣示「從殺戮戰場到和平廣場」的政策宣言,做為宣示兩岸邁向和平的起點。在此具歷史高度的政策方向上,整合性地保存及活化利用金門獨特軍事資源,應是「金門和平廣場」的主要內涵。而和平廣場的最重要發展構想,應是金門軍事博物館的整體系統之落實。

為什麼金門如此重要?自一九四九年起,金門歷經了數次重要的戰役,為了抵禦共產集團的軍事威脅,金門興建了各類型軍事設施(營區據點、坑道、轍車道、反登陸及反空降設施等),數量之多、密度之高,舉世少見。另外,因應「戰地政務」推行,實施涵蓋了政治(管)、文化(教)、經濟(養)與軍事(衛)等層面的建設。這樣的歷史過程,造就金門擁有獨特的軍事地景及戰地文化,是我國、甚至世界重要的資產。是故,軍事博物館系統的建立有其必要性。

但自從兩岸逐步和解且實施精實案以來,「去軍事化」及「去戰地化」是金馬歷史的戲劇性轉折。大量駐軍裁撤,除了造成地方經濟的影響外,更使得許多軍事據點、營區以「平封戰啟」的方式加以管理。但坦白來說,「平封戰啟」就是一種荒蕪的狀態,平白讓可供戰地體驗、軍事觀光的資源閒置浪費。

因應兩岸和解與世界和平的趨勢,以及兼顧國防安全的基本需要,如何整體規劃金門的軍事資源,並導入「在役轉化」的共存共榮觀念,應該是解決現有開放(地方需要)與限制(國防安全)二元對立僵局的一種思維。何謂「在役轉化」?簡單地說,就是希望軍方在既有的戰訓本務之外,能有限度、有條件地開放軍事營區,使之成為軍事觀光的對象。因此,我們所主張的「在役轉化」,不是要停止目前國防精兵保衛政策,也不是要轉變、降低國防防禦功能,而是要提昇與附加金門戰役史蹟觀光價值為目的,成為地方經濟發展與國防安全的雙贏策略。在役轉化,就是要建立一種整合軍方、金門國家公園、金門縣政府三贏方案的策略聯盟。

「在役轉化」是成立軍事博物館的起步和關鍵。它至少有幾項效益:一、打破「零和」,促使軍事任務與觀光發展共容的模式;二、使暫時失去優先軍事任務,但仍具獨特魅力之軍事設施,得以適度開放;三、改變「平封戰啟」成為「平開戰啟」,以保持軍事動員的能量;四、藉由博物館展示,提倡全民國防,並彰顯國防文化。

在役轉化的觀念並非新東西,鄰近的韓國實施地非常成功。在南北韓交界的軍事設施地區,韓國以三種主要方式讓觀光得以進入軍事禁地。第一、以國防安全為主的觀光模式:如江原道鐵原第一隧道(北韓偷偷挖掘、潛入南韓境內的軍事坑道,後被發現而炸燬北韓境內段,留在南韓的部份則轉化為觀光資源),採申請制進入,在限定範圍與時間內活動,並規範觀光行為,如禁止拍照、背包集中管理等。在這樣的管理下,軍事氛圍十分濃厚,可將遊客帶回昔日兵戎相見的對峙年代,亦彰顯了南韓守軍保家衛國的卓越貢獻。第二、國防安全與觀光活動並存的觀光模式:如38度線非武裝區,採取了總量管制的申請方式進入,限定範圍及路徑開放參訪、拍照,並由軍方或專責人員負責解說。面對視線可及的神祕北韓的威脅,亦能讓遊客感受到國防的重要性。第三、以觀光活動為主的管理模式:如首爾水原市「插橋湖軍艦博物館」,利用軍方移撥之軍艦裝備,作為展示參訪之用,由地方政府加以管理,同時並將博物館所在地的漁業村落規劃成海產賣店街,藉由博物館所引來的人潮帶動地方產業。

是故,在役轉化並非不可行,相反地,它會是軍方與地方共榮共存的一種途徑,盼各界捐棄成見與本位主義共同思考。金門及其軍事博物館,會是展示中華民國在台灣之國軍最榮光歷史的所在。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