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金門本土大眾保持真理保持利益
──《金門日報》四十三周年社慶前夕的歷史回顧與自我期許
明天,十月三十一日,就是《金門日報》四十三周年社慶了。迎接社慶、持續奮進,社慶活動除了社內同仁在社慶當日赴烈嶼健行聯誼、表揚資深員工外,昨天中午,社長黃雅芬亦率編採、經理部門,與社論主筆、專欄作家群及部份作者、讀者進行聯誼交流,為《金門日報》的言論方向、業務發展,博採眾議;與會者多肯定《金門日報》的歷史地位,以「金門優先」為鄉親作傳播服務的精神,亦有人強調,報導、言論首重「求真」,作為官報屬性的在地媒體,官、民之間,如何取得真實、平衡報導,如何披露政府的政策,實踐金門人的利益,這是《金門日報》面臨的一大挑戰。
《金門日報》社慶前夕,做為唯一在金門發行的本土報業,我們有必要再對這份報紙的身世、變遷,作一番歷史的回顧。
《金門日報》的前身《正氣中華報》,一九四八年創於江西南城,原名《無邪報》,屬國軍十八師所發行的軍報,時僅一張油印三日刊;一九四九年春,徐蚌會戰後,南城第二編訓司令官胡璉,為振奮軍心,將《無邪報》易名《正氣中華報》;一九四九年十月,《正氣中華報》隨胡璉領軍的國軍十二兵團抵達金門,甫下船兩天,十月二十五日,即遇到震驚中外的古寧頭國共之戰,報社編採人員發揮戰鬥意志,快速在水頭村酉堂安妥鉛字架、印報機,以兩張「古寧頭大捷特刊」向金門軍民報導;九年後,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戰,《正氣中華報》再歷一場新聞與戰事的戰鬥,猛烈的砲雨中,報社同仁全副武裝,持續編採、出報、發行。八二三砲戰結束後,除獲總統蔣中正頒發陸海空軍褒狀、獎狀,亦獲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新聞學院頒贈「社會服務及領導獎」,這也是繼著名報人張季鸞在重慶的《大公報》後,第二次有中國報業獲此殊榮,永留報史。
歷史回顧裡,可以照見《正氣中華報》在戰火下充滿戰鬥精神的輝煌過去。但在軍報體質、軍聞掛帥下,金門的縣令宣導、民間活動,總有傳播受限,戒嚴、軍管期的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乃於一九六五年十月三十一日,以《正氣中華報》為基礎,再發行一份《金門日報》,兩報僅二版以軍聞、地方新聞作區隔、互補,其他版面、內容均同,成了一社兩報、不折不扣的「姐妹報」,也為金門報業發展寫下新的一頁。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因著金馬解嚴、終止戰地政務實驗,已出刊四十四年的《正氣中華報》從日報改為周報,隨後停刊,走入歷史;已出刊三十八年的《金門日報》自政委會手裡移交金門縣政府,自「軍報」轉為「官報」屬性,在縣政府、縣議會及民間讀者長期的支持下,繼續穩健的發行迄今。解嚴後,在縣長陳水在、李炷烽及歷任社長白昶高(兼代)、楊成業、張春傳、陳金文、顏恩威、黃雅芬的接力領導、慘澹經營下,《金門日報》參與也見證了十六載置身轉型期的金門解嚴後傳播社會變遷;歷任社長與報社同仁,在每一階段都發揮了功能、作出貢獻,諸如擴張、擴版,《言論廣場》、《鄉訊》的版面規劃,《金門日報三十年》的文獻保存出版,網路的建構,彩印機的引進,社論與專欄筆陣的強化,又如與國立台中圖書館合作,於二○○八年七月製作、完成民國三十至五十年代金門地區之軍報《正氣中華報》數位典藏光碟,重現戰地報業與社會的風雲、風華。
在「變」與「不變」之間,堅持正派辦報、不譁眾取寵走過四十三年的《金門日報》,隨著時代環境所作的調整與調適,於此,我們願再引述一九九五年十月三十日《金門日報》三十周年社慶前夕所發表社論〈本土報導‧誠敬自許〉一段內容,再作四十三年社慶的自我鞭策、自許:「本報隨著時代環境所作的步伐調整,正如老報人卜少夫所言:『新聞工作,在常態的社會裡,有它的尊嚴,以及發揮它本身所具有的特定功能,但在非常態的社會裡,難免有若干變質的情況發生;一個社會總是時時在變動中,從事新聞工作的人,不可能不受到周遭變異所影響』……,我們也願以『本土報導,誠敬自許』自我期許,對金門本土大眾保持利益、保持真理,使各種事實的發展有一公道與平衡的報導與解釋,以鞏固自由社會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