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陸毒奶粉談金門加工區之政策
大陸三鹿公司爆發毒奶粉事件已成世界注目之重大新聞,在深入調查後又發現超過22家大陸乳品公司摻入三聚氰胺之工業黏合劑,造成食品安全問題也嚴重威脅民眾之健康,不僅大陸與台灣陷入奶粉恐慌,各國也人心惶惶,其影響層面十分深遠廣泛。其實長久以來大陸商品雖然價格便宜,但品質與信譽一直受到使用民眾的質疑,原料來源不明,製作過程品管不佳,黑心產品充斥,導致現在民眾在選擇商品時總會詳閱製造地區之標示,因為「中國製造」經多年來市場的考驗,普遍反應不佳,相對的「台灣製造」卻已建立成國人心安的標誌,在這一波大陸商品恐慌之際,民眾終於發現與珍惜「台灣製造」的價值。
此次毒奶粉事件不禁令人聯想到金門縣政府在機場附近施工中的加工出口區,報載之招商重點在「引進部分大陸勞工,以廉價的原物料及勞動成本,吸引台商前來投資設廠,以帶動金門產業起飛,營造周邊效益,創造就業機會」,尚且不論有關加工區所在位置之爭議,其開發之原用意其實是良善的,我們支持並肯定縣府為繁榮金門所作的一切努力,然而我們卻深怕努力帶來的不是效益而是災難。試想台商各式各樣的半成品若真的在金門加工,腹地狹小的金門有何辦法為多樣大量的商品備料?上下游之相關產業鏈如何建立?經濟淺碟型之小型島嶼適合加工出口區之產業型態嗎?世界上各島嶼有出現過成功之加工出口產業嗎?我們極度懷疑金門加工區充其量只是一個「包裝場」,說穿了就是在進口大陸商品或台商在大陸生產之成品,在金門加工出口區內加以『包裝』再打上『台灣製造』的標籤,充混成台灣貨以提高商品價格,賺取借殼上市之利差,金門是賺取打印的小小工錢,可是不知其影響可能是全國性甚至世界性的。
我們或許可以嚴格控管大陸貨品之品質,但大陸毒奶粉事件已曝露了台灣檢疫能力之薄弱,中央主管機關處理過程已然左支右絀,狀況不斷,金門更不可能做到對大陸商品全面有效之檢查,當大陸商品在金門加工區重新包裝打上『台灣製造』的標籤後,金門加工區出口之產品就成為台皮陸骨的「偽台灣製造」,一旦出現瑕疵或者如三聚氰胺之嚴重安全問題時,其品質責任就完全歸於台灣(或金門),不僅『台灣製造』之聲譽蒙羞,金門加工出口區更是萬夫所指,金門有需要為這蠅頭小利成為『台灣製造』這安心標誌的破壞者嗎?金門有需要背負假台灣貨化妝師與大陸黑心產品漂白者的罵名嗎?外界真的會不知道金門加工區真正的商業行為嗎?外界會怎麼看待我們金門人?
外國人想像中的「天堂」就是一片島嶼的景象,金門絕對有潛力也有資格成為貨真價實的天堂,金門要的應該是以文化與生態為根基的高級無煙囪工業,不應是勞力密集的加工出口業,西化、大型化與大陸化的開發思維不完全適合金門這塊狹小土地,我們呼籲政府重新檢視金門加工出口區之開發方向與未來營運模式,導正可能的偏差,畢竟誠信是商場的圭臬,也是金門人的最核心價值,原加工出口區之經營思維比賭場更具爭議性,這行徑是一種欺騙的行為,會是台灣工業的罪人,金門主政者應三思,千萬不要讓金門人抬不起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