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以生民為念的兩岸關係
兩岸關係已多年處於低迷狀態,加上過去二年疫情橫亙,雙方互動更加降至谷底,無論內外環境、主客觀條件,兩岸關係的前景實在沒有樂觀的空間,然而,兩岸關係又攸關國家安全與全民福祉,可謂重中之重,值得朝野與國人關注。
回顧1949年以來的兩岸關係,從武裝對峙到和平交流,過程殊為不易,一般來說,兩岸劍拔弩張的武力對峙已於1979年結束,其後,在雙方相互釋出善意下,兩岸交流逐步開展,最為標誌性的互惠政策,包括自2001年1月2日起開始實施的兩岸小三通,以及2009年8月31日啟航的兩岸定期航班。
詎料,近年來兩岸關係急轉直下,兩岸關係不僅急凍,甚至頗有重回上個世紀武裝對抗期間的緊張氛圍,特別是自2016年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機不定期繞行台灣島飛行、航行,簡稱為繞台島巡航或繞島巡航,迄今已整整5年。
對此,兩岸的說法可說南轅北轍,北京國防部稱此舉為對台獨勢力所展開的實戰化軍事訓練,台北大陸委員會則稱此舉是針對台灣的施壓與騷擾,中華民國國防部在2017年國防報告書中稱此舉為「共軍軍艦、軍機跨區訓練」。2020年,中華民國國防部在立法院回應表示,此舉為中共在台灣周邊海空域進行的「針對性」訓練,是具體的軍事「挑釁」、「威脅」。
可以確定,對岸完全無視我方抗議,如今共軍軍機繞台已然常態化,共軍對台威脅與日俱增,早已不是幻想與假設性的問題,而是擺在朝野面前難以迴避的嚴肅課題,我們心知肚明,兩岸關係一日不緩解,台海緊張情勢也就一日難以化解,要根本解除台海緊張情勢,有賴兩岸當局與領導人的智慧。
對台灣而言,比較麻煩的事情是,國人如何看待台海緊張情勢?如果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國人是否具有保家衛國的決心與意志?
根據《遠見雜誌》去年底公布的「2022年最新民心動向調查」顯示,若兩岸開戰,有52.1%民眾認為政府沒做好開戰準備,也有51.3%的民眾不願意上戰場。民調進一步詢問民眾,倘若兩岸發生戰爭,是否願意親自上戰場或家人上戰場?整體來說,51.3%的民眾不願意,而有40.3%民眾願意。從年齡來看,20~29歲不願意上戰場比例最高,比例高達70.2%,相當程度反映國人缺乏保衛國家的準備。
不僅媒體調查呈現如此數據,國人對於役期現況與新制教召的看法似乎也印證民調數據,為因應兩岸緊張情勢升溫,國防部自今年開始將局部試行「1年1召、訓期14天」模式,後備軍人教召戰鬥教練時間延長,不少役男為此感慨生不逢時,至於目前偏短的役期似乎也沒有要延長的規劃,不免讓人憂心如何應對台海潛在衝突?
無可諱言,兩岸綜合實力不對等,如何維護台灣安全,避免發生戰爭,應是政府與全民一致的想法,但所謂忘戰必危,全體國人更應秉持不求戰也不畏戰的心態,提高全民國防意識,除此之外,更應回到本質思考,兩岸當局是否可能重回制度性對話與正向交流的軌道?
衷心建議,雙方都應將兩岸億萬生民最大利益置於黨派之上,切勿再有可能導致擦槍走火的言論,期盼兩岸領導人能回到「以人為本、為民謀利」,推動符合兩岸人民利益的兩岸政策,值此研議放寬邊境管制之際,如何有條件恢復金廈小三通,或許是重拾兩岸良性對話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