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地區傳世祖宗畫像普查與研究計畫再次辦理的意義

發布日期:
點閱率:2,323

由金門縣文化局委託逢甲大學文化資產與文物保存研究中心李建緯教授辦理的「111年金門地區傳世祖宗畫像普查與研究計畫」案,近日將在金城鎮、金湖鎮各舉辦一場徵集祖宗圖像的說明會。
兩年前在金門鄉親的熱烈參與下,整理記錄有34幅不同形式的祖宗畫像與照片,並出版了「傳神-走進金門祖先畫像」專書,該書甫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佳作」獎次,直接肯定金門文化保存之用心。
為了能夠發掘出金門地區更多具有文化價值的祖先畫像,金門縣文化局將於今年賡續辦理「111年金門地區傳世祖宗畫像普查與研究計畫」,除了補充2020年普查畫像時的遺珠之憾,也針對前期計畫中具文化資產價值潛力之畫像,進行歷史、藝術與科學的分析,期待透過普查與研究,讓這些家中傳世已久的珍貴文物得以延續和保存。
根據臺灣民俗文物辭典中說法,中國人的家族觀念濃厚,所以在祖先過世後,便會請匠師捏塑祖先形象或請畫師畫下祖先或亡者的形象,供後代子孫憑弔與追思。這是一種表現在親人之間的「孝悌」行為,延伸至對於已逝親長的「慎終追遠」,因此在祖先牌位的奉祀之外,也敬謹的追憶留下祖先容顏,定期禮拜追思,藉此告誡子孫要遵循祖訓,而這些畫像稱為「祖先像」。
重視家族起源本就是華人習俗的重要傳統,當中最能直接作為家族象徵的莫過於祖先崇拜。全世界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大多能夠見到對於祖先的各式信仰與祭祀儀式。為了能夠使家族後代有著「慎終追遠」緬懷的依憑,形塑或描繪祖先形象的塑像與肖像畫也由此而生。透過這些形象的描繪形塑,具體呈現了家族祖先的樣貌,不僅能夠追思,更成為後世受先祖關照庇佑的憑藉。
金門地區有一千七百年的悠久發展歷史,其地理位置的影響,也使得在地保存了豐厚的中華文化。各宗祠的設立象徵著金門地區與原鄉的宗族連結,而當中所收藏的祖先塑像與畫像,更是凸顯了宗族後人對於先祖的崇敬與緬懷。
這類型具體提供後世子孫緬懷對象的文物,以祖先畫像尤為特別,透過匠師一筆一畫的描繪,呈現出各宗族祖先的相貌端容,以及後世子孫對其仰望形象之期許與典範。這類畫像不僅僅是具有崇敬上的禮教意義,圖像當中的面相、服飾、結構,乃至於背景,所蘊含的藝術風格與文化意涵,更是有著珍貴的文化價值。
諸如本縣珍藏的金沙鎮蔡復一畫像,即透過詳細的調查研究,發掘出其深厚的歷史、文化、意義等價值後,於2018年指定為「一般古物」,成為全國第一件具有文化資產古物身分的祖先畫像,2020年進一步指定為「重要古物」。「蔡復一畫像」是現今所知唯一一幅記錄蔡復一容貌細節的傳世肖像畫,亦是目前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地可見年代最早,且品秩位階極高之明代祖先畫像。
時序農曆七月,國人一般稱之為「鬼月」,有諸多忌諱,實則【禮記】月令篇上記載:「是女也(七月)農乃登穀,天子嘗新,先薦寢廟。」指的是在秋收後,國君以新穀祭祀祖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並為來年祈福,冀望列祖庇佑,年年豐收。這項傳統習俗原本立意良善,但流傳千年在道家推波助瀾下,國人又迷信輪迴,反而成了「鬼影幢幢」的禁忌月;但佛教卻說七月是最好的,像星雲大師倡導七月是孝道月,祈願在這個時間,大家努力功德回向,廣結善緣。
文化局在農曆七月期間辦理「111年金門地區傳世祖宗畫像普查與研究計畫」,就是希望鄉親能夠「慎終追遠」,如此就可達到孔老夫子說的「民德歸厚」的目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