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金門 行銷無限精彩!
金門縣文化局「四季走讀~走春、戀夏、賞秋、藏冬」系列活動,第三場「賞秋」日前兵分六路在後浦小鎮熱鬧登場,上、下午各一場走讀,有240位大小朋友參與,活動由六名講師分別各帶20名成員沿途講解小鎮的十二處景點,大家都收穫滿滿,滿載而歸。
據報導,文化局走讀系列活動深受鄉親歡迎,每次推出都是秒殺,可見一斑;文化局為了推廣閱讀,讓閱讀立體、在地化,因此將活動與文史資產結合以背景導讀、實地走訪等方式,帶著鄉親走出戶外、讀出家鄉原始風貌,不僅重拾遺忘的記憶,也找回文化認同,並期待文化底蘊與觀光活動互為表裡,藉著四季走讀活動做為文化與觀光結合的種子示範,也希望透過走讀活動的發想,以及觀光產業夥伴包裝後續旅遊行程,讓文化結合觀光創造雙贏。
有道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固然可貴,但如能親履斯地的驗證一回,或許更能深刻人心、茅塞頓開。金門地方不大,卻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如若是依仗「走馬看花」的低價團來行銷金門,不免失之偏頗,甚至有「不過爾爾」的錯覺。以本回的走讀後浦為例,浦,意即水邊,後浦的南側在唐宋時代建港,船隻往返廈門和其他南洋國家,成為海運貿易集散地。後浦聚落的形成是始於十四世紀中葉以後(元末),陳氏、許氏先後定居後浦。明末清初明鄭金廈抗清,練兵於後浦,設有內外校場及造船廠。清康熙十九年,總兵陳龍自金門城移駐後浦,後浦逐漸發展成金門軍政經濟中心,進一步塑造了城鎮的空間結構,如東西南北門境界的區分,另金門鎮總兵署、浯江書院紛紛設立,地方官員及鄉紳亦捐資修築海堤、城隍廟、奎閣等,地方經濟蓬勃發展,構成今日城區的主要區域。
平情而論,後浦有豐富的文化史蹟,更有說不完的過往傳奇,以及閩南文化、僑鄉文化、戰地文化的時代縮影,若沒有專家解說,並輔以相當的影像佐證,恐怕身在其中的遊客仍無從得知其原由,更難從中體察文化扎根於生活的厚度與影響。金門歷來致力於景區觀光服務,目前至少有景點自動語音導覽服務,遊客只要使用行動裝置,在景點掃描QR Code導覽牌即可聽到取得中、英、日、韓四種語系的解說,大幅提升金門旅遊的外語友善程度;另外,針對金城城區,每晚更提供全程免費的「後浦美麗小鎮之旅」解說導覽服務,再加上文化局深入鄉里的走讀活動,可謂是面面俱到、粲然大備。想要通俗且妥切的表達一地一景的特色及影響並不容易,因為「鐘鼎山林各有所好」,每個人對地景資訊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自然要有不同的應對方法及內容;地區今次由淺而深、由入門而鑽研的推介導覽作為,正在意圖滿足不同群體的不同要求,特別是文化局近年來致力於出版「金門村史」,對於在地文化基礎資料的建構,以及深厚雋永文史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能再佐以豐盛文化影音素材,當能對足履金門的民眾提供一趟豐滿美好的視聽饗宴,應是多贏之策。
總之,浯島雖小,卻要小而精,精而美,美而動人,讓人念念不忘、流連忘返。文化局走讀系列活動是個很好的「支點」,由此建立完善的文史解說人才庫與資料庫,撬動更多人對金門不捨的念想,當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