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作為兩岸對話中介地方議題扮演緩和觸媒
國際社會以印太戰略為概念而築起的對中政策,在過去一年有日益鞏固的態勢。作為第一島鏈的台灣,當然不希望兩岸發生衝突,因而蔡英文總統在日前與台商的春節聯誼活動中,提到了「在理性、平等相互尊重下,願意和北京當局展開對話」。強調對話不僅能減少中國政府對情勢的誤判,也表現出台灣方面降低敵意的誠意。此間,金門不單單是當下面對中國的最前線,也由於它實質的是兩岸之間重疊的空間,也就有對應的諸多政策與行政互動的議題。為促成兩岸間的對話,這些地方議題也就扮演了緩和的觸媒。
自從習近平上台之後,中國的崛起成為區域緊張的根源,而其所提出來的中國夢,更因將所謂祖國統一當作民族復興的議題,威脅兩岸的現狀與穩定。有鑑於此,不僅美國基於其霸權地位而在政經軍事等等各個層面,發動了對中國的封鎖與競爭,印太及西方國家也日益關注台海的穩定。其中,除了東北亞的日本成為區域內之印太架構的核心國家,並大力強化戰備,而韓國的尹錫悅政府也公布了《自由、和平和繁榮的印太地區戰略》之外,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及北約組織也或深或淺地加入了印太戰略,而美國與菲律賓甚至還達成新增軍事基地的協議,這些政軍的聯合固然推高了台海局勢在國際舞台上的曝光度,但其備戰的目的仍在避戰與止戰,如果加上兩岸之間對話機制的建立,將更有助於消解中國擴張的意圖。
自2022年2月20日爆發俄烏戰爭之後,不僅入侵烏克蘭的俄羅斯受到國際的強力制裁,也令台海穩定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關切的課題,並以避戰止戰作為優先的策略。誠然,就目前印太戰略的建置與美國多次的兵棋推演看來,北京當局在理性上並不會發動戰爭。然而,別說專制體制由於權力過度集中,致使決策的資訊及辯論不足,而理性也有所偏頗,習近平的領導風格更是難以預測。因此,不僅需要透過備戰來避戰,也就是「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孫子兵法,九變》),還要透過具體的對話與溝通,來減少誤判與消弭敵意,這是因為帶有天朝觀的中國外交,不單單難以接受台灣的自主性,也會將印太戰略視為對其威脅。
然而,就發展具體的對話與溝通來說,金門扮演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除了由於金廈之間有許多重疊的空間,及對應的政策與行政互動及合作的可能之外,更重要的還在於金門曾在冷戰期間承擔戰火,而如今追求和平的形象,即在當下兩岸中央政府的僵局中,成為受到信賴的地方單位。換句話說,金門是個地緣政治上的樞紐、對話的平台,它可以透過人道、公衛,以及經社文化等低層次政治的議題,試探與對岸的交往,特別是在當下中國於後疫情時代裡重建經濟之際,金門不單單可以在海漂垃圾、文教合作、觀光旅遊與經貿往來等諸多的議題上合作,作為台商往返兩地之小三通必經之地,還能進一步搭建兩岸溝通的橋樑。如此看來,固然金門與台北的中央地方關係多有歧異。然而,這些歧異不僅是自由民主的結果,而且正是自由民主成為台澎金馬民眾的集體共識,與捍衛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