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有「溝」能「通」,兩岸永久和平
隨著總統、立委大選日期漸漸逼近,國內各黨各派參選人浮上檯面,選情持續加熱升溫。各組參選立法委員之男女候選人相互爭鋒,也看到由國民黨、民進黨、民眾黨各自慎選推出問鼎大位之總統候選人,各盡所能,卯足心力,各展長才,藉此以體現其個人雄才大略,足以承擔國家未來重責大任,時至當下,儼然已成〈三足鼎立〉,輿評反應,各有千秋,來日結果如何,猶待觀察分曉。
眾所周知,選舉為法治、民主、自由之基石,而選賢與能即是實現基石之核心價值,有其重大意義。正因如此,自古以來,就有選舉制度之建立,歲月悠悠,歷久不衰,一再改革創新,終極目的不移不變。但期真正大公無私賢能者脫穎而出,為眾生服務。
僅以國內選舉生態為例,可謂變化多端,昔日門可羅雀,於今門庭若市,弗論大小選舉,同額競選之情景已不復見,取而代之,人才輩出,爾爭我奪,有競有爭。緣此,選風日趨頹廢,一到選舉,賄聲賄影不絕於耳,儘管政府加強力道,反黑反賄,端正選風,澄清吏治,響應並不熱烈,成效不彰。
且看媒體報導:國內三大政黨候選人,只有綠白不約而同應邀抵金參與金門地區112年農曆四月十二日「迎城隍」遷治祭祀慶典活動,入鄉隨俗,使出渾身解數,大顯敬神親民之赤誠風範。有人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放眼以觀,兩黨候選人,所言所行,難脫政治氣息,雖然異口同聲,都說唯有兩岸永久和平,才是兩岸同胞共同夙願,惟在主張與作法,則是各自表述,藍營候選人因另有行程未克前來參與盛會,反正政治語言,高來高去,一句〈山盟海誓〉竟成政論議題熱議多日,看在選民眼裡,人人心知肚明,子民不要政治,要經濟,誰能為人民健康把關,給人民溫飽,平安有希望,誰就是選民最愛。
回顧過去,由於國共內戰,兩岸對峙歷時五十年之久,僵而不化,互不往來,視若仇寇,致使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之同胞感情,變調走樣,原來通暢無阻交流渠道阻塞不通,讓自己同胞受盡煎熬苦楚。這次大陸放行恢復台灣釋迦輸入,證明兩岸對話至關重要,有「溝」則能「通」,公私都好。所謂「統戰」云云,就有農民直言,農民有那麼笨嗎?
回顧蔣故總統經國憂國憂民,順天應人,施行仁政,宣佈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探親、通郵、通航,贏得人心大快,隨著好的開始,兩門對開,金馬先行,兩岸大門洞開,陸水輸金夢想成真,從此金門不用再為飲用水不足擔心,凡此種種,源自兩岸一本善念,有溝能通,水通人通萬事通,眾生感戴。所憾新冠肺炎病毒與政治因素作梗添亂,兩門又呈半掩狀態,通而不順,非民所欲,誠不足取,至盼祛除政治因素,儘快恢復三通交流,大家都好。
俗云:家和萬事興,擴而大之,國和則強。茲此國難方殷,百廢待舉,內憂外患,安內攘外,任務艱鉅。誠然不能任令少數政客玩政治,剛愎自用,口水氾濫,重本位而不顧大局,內既不安,焉能團結攘外。
可以預見,打開兩岸僵局任重而道遠,非一蹴可幾,惟若聽其自然而不力求突破政治束縛,則將原地踏步,眾生受害。孰是,民意殷殷期盼政府審情度勢,由點做起,以金門為起點,自金門出發走出「化異求同,同中化異」第一步,勿忘金門如金,凡數十年來扮演著政府重大政策實驗試行要角。
總之,路不走不達,事不做不成。行一丈不如做一尺,只要秉持國家、責任、榮譽、對等、互利、互惠原則進行交流對話,眾所樂見,大家本乎一片真誠善念,化解爭點,不難達成共識,則「平和」到「和平」指日可待,可望亦復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