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聚落保存的回顧與展望

發布日期:
點閱率:827
字型大小:

  自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以來,金門傳統聚落的未來發展課題已經受到重視。1995年金門國家公園的成立,其宗旨之一即為傳統聚落的保存。都市計畫所對應的自然村建築審議,也是希望在當時相對完整的歷史風貌的基礎上,盡力調和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使其達成和諧美學。
然而,一開始金門聚落保存的願景及目標,其實是透過社區營造的社會對話及公眾參與過程,以公私協力的模式尋求硬體的修復與軟體的再造。前者是對於聚落公共空間的營造、個別建築物的修復活化、聚落水系與綠色基盤的保育等;後者就是社區文化歸屬感、文化認同強化,以及聚落產業的再生以吸引青壯人口回流常住。
因此,聚落保存是一種「軟硬兼施」的社會工程,它讓我們安身立命的場域得以在生態、生產與生活的整合面向上,引領空間、社會、文化、產業的保存及再發展。就是因為這樣的使命,1990年代起,國家公園管理處的李養盛處長及許文龍處長、金門縣文化局的李錫隆局長、曾淑鈴承辦人、金門技術學院江柏煒老師等、以及許多聚落的士紳們,一個又一個晚上在珠山、水頭、歐厝、瓊林、山后、古寧頭等地,舉辦社區參與的規劃討論;甚至連周邊的聚落或城鎮也加入討論,如金門城、後浦模範街等。這樣的活動超過15年,也為今日的聚落保存奠下基礎。當時,跨部門的合作並沒有太大的隔閡,雖然資源不多,但大家只有一個信念,如何共同為解嚴後的金門尋找出路。
然而,《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聚落建築登錄之制度開展後,公部門引導下的聚落保存的焦點絕大多數僅放在建物修復,失去了社區營造的聚落再生核心目標。在政策的引導下,居民也逐漸關心建物修復補助的比例、額度,與通過保存保育手段檢視社區發展的課題,提出文化與生態永續發展對策的初衷,漸行漸遠。
重拾社區營造,整合跨域發展、推動聚落再生,應當是金門聚落保存的整合性目標。用簡明的話來說,就是將「聚落保存」與「地方創生」結合。一個沒有產業發展目標、策略與方法的聚落保存,僅是建築物的修復工程,無法促成吸引人口回流、社會永續、文化振興的可能性,更遑論金門文化品牌的塑造或文化魅力敘事的當代效益。聚落保存應以聚落再生為核心,開展一系列的行動計畫才對,它既是聚落物理環境及文化更新(settlement regeneration),也是社區層面的再活化和改善(community renewal),而世代對話與青年培力又是其中的關鍵手段。
日本自2015年正式推展的地方創生政策,累積迄今,已有不少例子,確實值得我們參考,也應該成為文化局推動聚落建築群登錄之後保存計畫的依循。以日本岡山縣高粱市、瀨戶內市、美作市這些偏遠的城鎮為例,晚近幾年來日本的青年們正帶著創新的理念與強烈的企業家精神,遷居於此,尋找一種與都市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們大多透過「地域振興協力隊」的國家補助機制,進入鄉村開啟他們的新篇章。透過這些積極的地方創生活動,這些地區正逐步轉型,變成具有活力的社區。
這些聚落保存非常務實地面對自身的問題,解決方法也極具創意。以美作市上山地區為例,一個人口僅有160人的小村莊,以「英田上山棚田團」為核心,開展了一個梯田復耕運動,這項運動不僅在全國引起了關注,而且在201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未來遺產項目」。此外,這個項目還獲得了「TOYOTA移動基金」的上億日圓贊助,這是基金會在日本的首個項目,旨在恢復和保護自然環境同時復興當地農業。這些梯田在1990年代大多被廢耕,但得益於移住年輕人、當地居民以及政府機構的合作努力,這些梯田得以重現生機。同時,這個項目由當地的非營利組織、商業機構、地方政府以及大學合作,共同打造一個多模式的交通系統,幫助偏遠農業區域的居民,特別是老年居民、年輕農業工作者和遊客,解決他們的交通需求。
金門聚落保存迄今已歷30年,重新思考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的價值,才有可能找到新的機會。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