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各級教育 促進世代溝通
人類正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僅是AI的發展、老齡化及長照的需求大增,及相對的少子化與移民所帶來的人口變化,還有氣候變遷等等,都深刻地影響社會的結構及其發展。在這之間,都牽涉了一個重要的議題,也就是世代的差異。在二戰結束之後,台灣在冷戰的結構下,歷經了長時期的和平。80年代中後的全球化,不僅使得人們的生活世界大幅擴張,面對的挑戰也與日俱增,也引發了財富的重分配,及當下國際局勢的緊張。在後全球化時代裡,台灣固然由於新興產業的發展,而從中獲得了轉型的紅利,但也位於結構衝突的交會之處,使得國人仍得戰戰兢兢地面對其中的變局。在這轉型的當下,不僅需要更為敏於世界的變動,也得促進不同世代之間的了解與合作,而整合縣內各級教育,也就是其中的關鍵所在。
在進入現代世界之後,金門社會一直位於社會變遷的前沿:明末清初,鄭成功以金廈地區為基地,反清復明。而在當時已然由於荷西葡等第一波西方勢力的東來,及其帶來的全球貿易,激勵了東亞的商業往來與人口的移動。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之後,不僅中國對外貿易逐漸開放,廈門還在隨後《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之中,成為首批開放貿易的口岸,並由於東南亞對人力的需求,使得金門在大量人口外移之間,成為著名的僑鄉。僑鄉的僑資僑匯,促成了金門的發展,也連結了金門與海外,並使其成為遠較中國內地更為先前的現代社會。然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現代化過程中,不僅也出現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擴張,及中國的國族建構及內戰,也使得金門在戰後成為東西冷戰的最前線,並在戰地政務的體制下加速了金門的現代化。1978年中國結束了文化大革命,並揭櫫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同時也終止了「單打雙不打」的炮擊,並提出了「一國兩制」與〈告台灣同胞書〉,推動三通。80年代中期,台灣開始了民主轉型,而金門也在1992年結束了戰地政務。同一時期,國際社會也結束了冷戰,並出現了全球化的發展,而中國也在此際快速崛起。2001年,開放小三通,金門成為兩岸的中介。昔日的戰爭最前線,如今成為和解的先鋒。
和平是所有金門人的想望,然而在上述簡要的現代歷史裡,我們也看到在金門周邊發生的衝突及戰爭,不僅持續不斷,也涉及了區域,乃至於全球的權力結構,除了明清帝國的爭戰有荷蘭的影子,金廈的開放也與英法的東來有密切的關係。金門在中日戰爭之際,成為日軍南線入侵的據點,在國共內戰更是東西冷戰的前線。如今,金門在後全球化的轉型期裡,又再度成為兩岸緊張的焦點。不過,外部的和平固然鑲嵌在國際政治之間,但內部的和平卻在金門人手中的。台灣在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即5個人之中就有一位超過65歲。老年福利及長照需求大增,但低生育率及少子化,則深化年輕世代的負擔。促成不同世代的溝通及相互了解與支持,是其間的關鍵,而教育不只是最重要的措施,也能有效地面對AI的發展。金門重視教育,不僅縣內的中小學生擁有良好的教育資源,還可與金門高中、金門農工,與金門大學協調,發展更廣泛的社會教育,而在促成世代溝通之間,建立一個更為祥和與健康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