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恙蟲病好發季節應避免被病媒叮咬

發布日期:
點閱率:3,581

一位大學生利用假期參加離島社團活動,返回學校宿舍後開始出現頭痛、咳嗽、高燒、肌肉酸痛等症狀。起初以為是感冒,但症狀治療五天後未退燒,且皮膚開始出現紅疹,隨著時間進展由身體擴散到四肢。經醫院對學生進行檢查,發現學生頸部淋巴結腫大,且下背部皮膚出現黑色疤痕,根據症狀很快研判是被恙蟲咬傷,幸好發現得早及時進行治療已無大礙。
恙蟲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稱為叢林性斑疹傷寒(scrub typhus)。2000年前唐朝顏師古「匡謬正俗」有云:「恙,噬人蟲也,善食人心。古者草居,多移此害,故相問勞,曰無恙。」可見中國古代即已知道恙蟲病,且已知道居住在雜草叢生的地方容易罹患此病。故見面時常問候對方:「別來無恙?」其實是詢問對方這段時間是否曾感染了恙蟲病?
夏季是蚊蟲活躍的季節,恙蟲病疫情也隨之攀升,金門地區截至六月底為止,已確診7例恙蟲病患,他們大都是有野外草叢活動的紀錄。金門縣衛生局呼籲,若從事郊外活動,易接觸到蚊蟲孳生的草叢環境,將大幅增加感染恙蟲病的風險,提醒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被病媒叮咬而感染疾病。
金門縣恙蟲病高感染期為每年5月至10月,目前在暑假期間,學生放假在家,也會幫忙農務,或清理家庭四周環境,不小心就可能會被病媒叮咬,以這七起確診病例,衛生局經調查確認感染地點後,除商請所轄鄉鎮公所協助村落周邊除草及清理環境外,並至感染地點社區針對民眾做衛教宣導,提升民眾對恙蟲病防治的認知,共同來預防恙蟲病發生,以達到「預防勝於治療」之目標。
恙蟲病潛伏期通常為9-12天,約有50%-80%患者可在被恙蟲叮咬處發現無痛性潰瘍性焦痂;局部淋巴腺發炎腫大,發燒至39℃以上,發燒4-5天起軀幹先出現紅色斑丘疹,繼而擴至四肢及臉,第9-10病日消退;頭痛、大量出汗、結膜充血,如未適當治療,嚴重時會有血壓下降、意識不清、肺炎、心肌炎、敗血性休克等現象,死亡率可有1%-60%之差異。
恙蟲病是由立克次體引起傳染病,多藉由恙蠓的幼蟲叮咬而感染,幼蟲的主要宿主是鼠類,因此消滅鼠類有助於防止恙蟲病的傳播,防鼠工作首重環境衛生,不要讓鼠類進入或取食,滅鼠的同時一定要以殺蟲劑等消滅老鼠身上蚤類和蠓類,避免這些寄生物離開鼠體後又找上人體當宿主。
由於解嚴後金馬大舉撤軍,很多的廢棄營區野草長得粗壯,因此必須提醒鄉親,儘量避免進入雜草叢生的秘道小徑,因其平時人煙稀少,常常是老鼠的出沒之地,而老鼠正是恙蟲的主要宿主。尤其現正值恙蟲病高感染時期,無論登山或其他戶外活動,應避免進入草叢及樹林,並注意不將皮膚暴露。
民眾前往郊外活動時,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長筒襪、長靴及手套等保護性衣物,將褲管紮入襪內;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此外,離開草叢後請儘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避免恙蟎附著叮咬,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活動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
恙蟲病若被忽視,當作一般感冒來治療,它的致死率不低,所以若是有多日高燒不退現象,就要有警覺心是否被恙蟲咬了,炎炎夏日祝福鄉親都能「別來無恙」。

回頁首